摘要: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背景下,特色小鎮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本文以金沙江邊上的一個水庫移民小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整個鎮域建設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從發展理念、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文化建設和參與主體五個方面提出特色移民小鎮的建設性建議。期望借助特色小鎮的建設促進水庫移民發展,通過特色小鎮功能的發揮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小鎮;移民發展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作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20字要求。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全面布局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從農業發展、綠色和諧、文化興盛、鄉村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做出具體安排。2014年“特色小鎮”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被提及,后經國家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這種在塊狀經濟和縣域經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創新經濟模式在全國迅速發展,各種類型的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般呈現。特色小鎮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階段的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背景下,特色小鎮發展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2]本文從鄉村振興的視角,以金沙江邊上的一個水庫移民小鎮為研究對象,對其特色移民小鎮建設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一、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十分密切,特色小鎮的建設必須以鄉村為載體,著眼于農村“五位一體”建設,實現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第一,特色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興旺。立足于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現代農業、旅游、電商等特色產業,引導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增加產業附加值,保持發展活力,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第二,人居環境的改善推動生態宜居。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利用資源與保護資源相結合,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營造生態宜居的美麗環境。第三,地方文化的挖掘推動鄉風文明。文化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領域,切實保護地方文化,深入挖掘內涵,不僅可以實現特色發展,還可以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作用,促進鄉風文明。第四,參與主體的多元推動治理有效。政府不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唯一主體,要充分發揮市場和群眾的力量,使他們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力軍,使鄉村發展更加和諧有序,實現有效治理。第五,全方位的持續發展實現生活富裕。特色小鎮以“特色”引領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縮減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保障人民充分公平享受發展成果,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濤源鎮特色移民小鎮建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水力利用認識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我國建成了數量眾多的水庫。這些水庫在灌溉、發電、防洪等方面產生了巨大作用,但同時也產生大量移民,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移民搬遷安置,政策性強,牽涉面廣,影響面大,任務艱巨,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等各領域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調整,是一項山河再造、社會重組的復雜系統工程。
在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水電站建設中,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的濤源鎮涉及金安橋、龍開口、魯地拉三個梯級電站,是魯地拉水電站的主淹沒區,也是永勝縣大中型水庫涉及移民最多的鄉鎮,全鎮共有移民19285人,占總人口的40%以上。移民搬遷安置,政策性強,牽涉面廣,影響面大,任務艱巨,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等各領域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調整,是一項山河再造、社會重組的復雜系統工程。[3]這一重大工程既給濤源鎮帶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同時也使得它面臨推進移民穩定發展的重大挑戰。
為了實現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濤源鎮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緊抓移民后扶政策契機,致力于將濤源打造成云南省知名特色移民小鎮。近幾年,在鎮黨委的領導下,全鎮發展取得了一些顯著成效。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完成了道路綠化亮化工程、供水供電建設、環境衛生整治和景觀綠化工程,進一步提升了人居環境;在產業發展方面,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優越的光熱資源,種植軟籽石榴、柑橘、葡萄、核桃等經濟林木,通過市場化運作搭建運輸銷售平臺,高原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初步形成;在發展模式方面,創新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開展“支部+合作社+黨員+移民”和“企業+村集體+移民”的軟籽石榴種植基地試點,既密切了干群關系,又實現了移民庫區的發展。
三、濤源鎮特色移民小鎮建設存在的問題
濤源鎮作為一個移民新鎮,目前的建設成效是顯著的。但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角度審視濤源鎮,特別是從通過特色移民小鎮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來看,目前的發展還是存在較多問題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濤源鎮來說,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就是整個鎮的“糧草”,只有建立在一個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上,才能有更大的吸引力聚集各路資源,為盡快建成特色移民小鎮奠定堅實的基礎。近幾年,濤源鎮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基礎設施,使得居住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相對特色小鎮建設的目標來看,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學校設施相對簡陋、醫療機構少且功能不全、文體設施分布不均、寬帶網絡不通暢、快遞物流服務不便捷等,嚴重影響了濤源鎮的發展。
(二)特色產業發展較為緩慢
濤源鎮擁有獨天得厚的氣候條件、土地資源、水資源和區位優勢,適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休閑生態旅游業,但是目前發展相對緩慢。一方面,濤源鎮的氣候和土壤適宜種植經濟作物,但資金缺乏與產品銷售困難影響了進一步規模化發展。比如說濤源鎮晝夜溫差大,土壤松軟肥沃,種出來的軟籽石榴個大味美,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招商引資困難,渠道不暢通,對軟籽石榴的規模種植產生了很大影響;另一方面,休閑生態旅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期投資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運營管理也要需要精心布局,目前濤源鎮發展資金來源比較單一,主要依靠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支持,招商引資能力不足,而且目前交通不發達,客源市場也比較小,影響了休閑生態旅游的發展。
(三)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
移民對于濤源鎮發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參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搬遷之前,移民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種植,不再愿意學習其他新技能。二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為了使土地充分開發利用,政府鼓勵移民進行土地流轉,但移民對產業化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認識不足,不愿承擔土地投資的風險。三是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不高。相當一部分公眾養成了服從政府、依賴政府的社會心態,只希望政府作為,自身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熱情不高,更缺乏主動參與的行動。
(四)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
人是社會發展的核心,也是促進社會變革的主導力量,目前濤源鎮的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出現“空心化”,濤源鎮也不例外,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而不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留在農村的大多年齡偏大,或者文化程度偏低,這部分人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輕車熟路,但是對于現代化的特色產業發展知之甚少,無法有效滿足特色產業發展對技術型勞動力的需求。
四、推動特色移民小鎮建設的建議
(一)堅持綠色引領,建設美麗宜居小鎮
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對生活持久的追求與期待,濤源鎮有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在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既要“金山銀山”,更要加倍珍惜現有生態環境,再現“青山綠水”。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強化規劃引領,極力打造金沙江和魯地拉庫區特色景觀,落施“江邊柳林帶建設”和“萬畝花海”項目,打造龍開口至濤源綠色經濟走廊,逐步建成濤源移民的美麗家園,魯地拉電站的綠色庫區,實現濤源的可持續發展。以此深入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工程,推動農村優美生態、傳統民俗、特色資源、綠色產業的空間集聚,將特色小鎮打造成承載綠色產業、吸納發展要素、傳承鄉村文脈的核心區、示范點,實現“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4]
(二)推進城鄉融合,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針對目前濤源鎮公共服務建設的不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進一步促進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快濤源鎮寬帶網絡建設和快遞服務建設,暢通“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渠道。第二,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保障教育穩步快速發展。例如,可以采取“名校加鄉校”的辦學模式組建城鄉集團學校,促進城鄉教育教育均等化。第三,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強化設備投入和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健康保障標準,促進城鄉衛生服務項目同步實施;第四,整合資源,加快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輻射,豐富移民生活,提高文化素養。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特色產業融合發展
一方面加快以財政為基礎、政府融資平臺為主渠道、土地增值收益為補充、民間投資、產業資本和企業本金參與的城鎮建設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扶持中小企業成長和民營經濟發展,不斷創新和完善資金籌措機制,為產業發展打造牢固的資金支持鏈;另一方面,優化投資興業環境,將高原特色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帶農,用實際成效激發移民群眾的投資熱潮,不斷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四)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增強歷史文化底蘊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不斷豐富移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濤源鎮有漢族、彝族、傈僳族、回族、白族、苗族等27個民族,民族組成豐富、民俗習俗多樣,民族特色突出,可以建設民族風情園,開展大型的彝族火把節、傈僳族闊時節、回族開齋節等節日慶典,吸引外來游客的參與。同時,還可以打造傳統手工淘金體驗館和“金江古渡”歷史風情園,再現金江古渡昔日繁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讓濤源人民勤勞智慧、淳樸善良、頑強拼搏的優良品格在改革發展實踐中不斷積淀、升華、傳承,從而全面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培育文明新風尚,彰顯人文競爭力。
(五)加大宣傳發展成效,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
濤源鎮目前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移民從一開始的“不愿搬”到“自愿搬”從怨聲載道到人心所向,濤源鎮從黨委政府工作人員到村支部和村委干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戲好要靠唱戲人,沒有人,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5]當下的濤源鎮的發展仍然需要群眾的大力支持與參與,因此,政府應繼續加大對目前發展的宣傳力度,不僅僅是宣傳前階段建設的成就,更要積極宣傳解釋有關政策信息,鼓勵移民、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發展項目的投資、建設、管理和運營。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搬遷一直都是一項宏偉工程,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也是一道獨特的印記。國家高度重視和關懷移民的生計與發展,從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了扶持,但由于社會、歷史、自然等條件的限制,庫區的發展仍然是一個問題。當前,如何讓這道獨特的印記深深印在歷史的長河,關鍵在于借助時代發展機遇,利用好當地特色資源,堅持綠色引領,發展特色產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多元參與,推進移風易俗,借助特色小鎮的建設促進水庫移民發展,通過特色小鎮功能的發揮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楊梅,郝華勇.特色小鎮引領鄉村振興機理研究[J].開放導報,2018(02).
[3]李慶,黃詩穎.水庫移民社會治理創新研究[J].人民長江,2016,47(14).
[4]周宏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綠色發展[J].環境保護,2018,46(07).
[5]韓長賦.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開好局起好步[J].農村工作通訊,2018(08).
作者簡介:陳智(1994),女,漢族,湖南岳陽人,云南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