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慶凱 楊振東 鄒洪超


摘 要:曙1-6-12塊位于杜229塊的東南部,開發目的層為興隆臺油層,自下而上發育興Ⅴ~Ⅱ組,屬超稠油油藏,含油面積0.5km2,原油地質儲量222×104t。動用儲量130×104t,可采儲量20×104t,2003年開始采用100m井距、正方形井網直井蒸汽吞吐開發。通過產能建設實現區塊產量快速上產,2005年產量達到最高峰4.3萬t,由于沒有新井投入,穩產時間短,后期大部分油井出水,進一步加速產量遞減。2008年在興Ⅱ組實施水平井,區塊產量保持在0.8萬t左右。區塊經過多年開發,已經進入蒸汽吞吐末期低速開采階段,通過精細油藏研究,挖潛油井縱向油層潛力,優選具備射孔潛力的油井實施調層措施進行試采,落實產能
關鍵詞:超稠油;出水;改善效果
1 地質特征
區塊共有油井21口,其中水平井4口,直井17口。直井中目前動用1口,停關16口,其中出水停關12口,不出關4口。曙1-6-12塊構造上處于曙1-7-012斷層的下降盤,東南部和西南部分別以曙1-6-14斷層和曙1-6-10斷層為界,控制油水分布。興隆臺油層構造形態總體向北東傾伏。曙1-6-12塊油層分布受構造控制,興Ⅰ、Ⅵ組為水層,興隆臺油層總厚度47.5m。興Ⅳ、Ⅴ組油層主要集中在斷塊中部,興Ⅱ、Ⅲ組油層大面積連片分布。
2 存在問題分析
2.1 根據生產層位分析
中部斷層以南主要生產興Ⅲ+Ⅳ組7口井,目前6口井出水,平均吞吐7輪,末周期平均單井產水10652t,回采水率400%,總礦化度2140;主要生產興Ⅱ組3口井,吞吐1輪就全部出水,平均單井產水1915t,回采水率155%,總礦化度2020。4135和4133井主要生產層位于興Ⅲ+Ⅳ組,結合曙1-6-12塊41排油藏剖面圖可以看出,油井吞吐5到8輪后,油層降壓,邊底水侵入,造成油井出水。根據圖1和圖2初步判斷主要生產興Ⅱ組油井出水原因是斷層不封閉,導致層間水通過斷層到生產井段被采出。
2.2 根據出水時間順序分析
因為斷層不封閉導致41排油井2005年投產后先出水,之后43排油井在08年后受邊底水影響相繼出水。從33列剖面可以看出,43-33井受邊水影響導致出水;受43-33井影響,鄰井43-31和43-29也受影響相繼出水。
3 實施效果總結
結合油井縱向上油層潛力,根據油井實際情況針對不同井排實施相應措施。
3.1 對4137#的措施
根據油藏剖面判斷目前靠近斷層生產興Ⅱ組均已出水,不能繼續動用。生產下部的興Ⅲ+Ⅳ組只有杜32-41-37井因注汽壓力高停關,鑒于首輪生產有一定日產能力(如圖5),所以下步先對4137#實施高壓鍋爐注汽恢復。實施第二輪注汽,壓力略有下降1.6MPa,但生產時間短,未明顯見油。
3.2 對4331#的措施
43排其他井發育層間水,因此我們選擇4331井純油層實施調層層上返,并對油水同層層位進行試采,證實產能調層后射孔厚度18.4m,9層。首輪注汽1088t,注汽油壓11.4MPa,周期生產27天,產油174t,產水248t,油汽比0.16,取得初步效果。首輪試采日產油能力達到12t/d,試采層位具有較好產能。因此進行第二輪注汽于2018年3月6日投產,注汽量2100t,截至目前,第2輪階段生產186天,平均日產能力為19.94t/d,周期產油1947t,油汽比0.93,效果顯著。
3.3 對4531#的措施
45排興Ⅳ組油層油井未出水,但是杜32-45-31井是因為采出程度高低效停關,下步決定將4531井調層上返生產興Ⅲ組。調層后射孔厚度23.1m,2層。首輪注汽1652t,注汽壓力13.9MPa,油壓12.6MPa,排量7t/h,但首輪注汽后轉抽后生產效果并未有明顯改善。經分析發現是受溢流影響,在第二輪注汽后解決了溢流問題。自8月16日啟抽以來成果顯著,注汽量2732t,周期生產23天,平均日產能力為13.7t/d,周期產油315t,油汽比0.12。
3.4 下步恢復動用計劃
第一批實施措施恢復動用的三口井已初顯成效,下步計劃如表3,陸續動用以提高該區塊的采出程度。
4 經濟效益評價
區域累計增油:2385t;計算公式:E=(1-30%)×F
×Q×(P-T-C)-I;目前經濟效益:52.5萬元
5 結論
①曙1-6-12塊作為杜229塊的邊部斷塊,構造復雜,油藏主要受構造控制,油水關系復雜;②斷塊內油井受邊底水影響,吞吐壓力下降后邊底水侵入,造成油井出水;另外一部分油井因采出程度高、注汽壓力高等原因停關,造成區塊低速開采;③通過精細油藏研究,挖潛油井縱向油層潛力,優選具備射孔潛力的油井實施調層措施進行試采,落實產能;④對于油井大部分停關、處于低速開采階段的區塊,通過油藏研究,通過調層、高壓鍋爐注汽等措施恢復油井動用,進而提高區塊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