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國產業所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以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建設為例,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教學與人才培養、人才隊伍建設、實驗實習基地、教學內容改革等進行了分析。為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培養模式;建設;改革
中國的發展已進入轉折期。要想成為設計制造國,提高中國裝備的競爭力,關鍵是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在這種境背景下,本科專業教育就要按社會需要、行業需求等方面確定培養目標,就要進行產學融合,從企業引進專家,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得到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這就要求高校對辦學定位、教學與人才培養、人才資隊伍建設、實驗實習基地、教學內容、教風、學風建設及保證、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等多方面進行改革。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亞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教學與人才培養
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緊密結合工程實際,深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工程實際內容為總線,綜合提升工程素質、知識與能力。根據專業的發展趨勢及學校的辦學定位,實施校企聯合培養,共同優化培養方案,深化人才培養模式。
以培養基礎知識雄厚、工程能力強、具備發展潛力的專業人才為目標;完善專業培養方案,激勵教師開展研究型與開放式教學,切實強化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等。
開展更廣泛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水平。依托學校和專業的軟硬件平臺,廣泛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先進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形式內容等多方面的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
加強課程教學與工程實踐一體化建設,將工程項目貫穿于課程體系中。形成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閉環教育系統。將課程知識融入到制造過程中,體現兩者的并行、交叉、與協同。以工程項目為驅動,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有效地將國際焊接工程師的執業標準有效地融入教學內容中。注重專業課程內容體現焊接結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二、人才隊伍建設
培養一支專業教師數量、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1]。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采取多種渠道,加強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鼓勵教師取得執業工程師證書;請企業專家作為特聘教授,指導教學活動;體現產學融合的培養機制;鼓勵青年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高學歷等。
本專業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注重教師隊伍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的均衡發展,堅持引進和培養并重的方針,一方面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師在職提高學歷層次,并努力創造條件有計劃的選送部分教師去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研修學習;另一方面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力度;并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參加實踐鍛煉及進行短期技術培訓。
三、實驗實習基地
現有實驗教學實驗室3個,工程材料基礎實驗室、焊接實驗室、電子測試技術分析實驗室。焊接實驗室,主要負責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有關實驗課程的教學實驗,現有設備包括:各種焊接加工設備、焊接檢驗設備、材料成型加工設備以及一些附屬設備;實驗室進行統一管理,擔負實驗、實踐教學以及科研任務。工程材料基礎實驗室,主要負責金相組織制備及觀察,金屬材料各項性能試驗。電子測試技術分析實驗室負責材料測試分析方面的教學實驗、實踐教學任務以及科研任務。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個,大連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遼寧鞍鋼特種結構有限公司。主要擔負專業生產實習任務。
四、課程組建設
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專業課程的互通性,本專業共劃分五大課程組,具體工作由課程組負責人全面負責,實行集體備課制度,聘請企業專家指導;通過教師之間、教師與專家的交流,進一步完善工程素質、知識與能力的融會貫通。
五、教學內容改革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面向焊接工程和金屬結構工程領域生產第一線,掌握焊接技術工程領域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焊接工藝、熔焊方法及設備、金屬結構質量檢測、焊接過程控制、金屬結構設計制造等專業技術能力,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在焊接工程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生產管理和技術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與創業指導以及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等課程對學生四年不斷線的創新創業教育,使學生初步具備創新創業能力[2]。
傳統教學主要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而學生的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存在欠缺,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弱。針對與這方面,在人才培養過程采取理論學習中滲入實踐環節,在實踐環節得到體驗與感悟,最終再反饋到理論之中的螺旋式漸進的教學過程。
六、教風、學風建設及保證、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嚴謹治學,從嚴執教,教師要為人師表,良好的教風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做到“教書育人”。加強師德修養和敬業精神,在嚴格執行學校有關教學規章制度的基礎上,教育學生不但要學好專業知識,更要學會如何做人。我們的目標是將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在保障教學質量方面,要求每位教師講授每一門理論課時要選好教材,要有經過認真仔細備課寫出的講稿,要按學校規定提供相關教學文件,要認真對待每一堂課的講授,嚴格要求學生,嚴肅對待課程的考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已經形成了優良的教風。
舉辦知識競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本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鼓勵同學參與焊接創新大賽,以此來促進和提高學生對專業的充分認識,既能促進學風建設,又能促進教學工作。邀請知名教授,開辦專業學術報告。開辦學術報告是正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事業的良好教育形式。
發揮科研作用,鼓勵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從大三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開始,組織少部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實驗室,從事教師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并把學生的畢業論文與此項工作要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同時也能解決了教師科研人手短缺的困難。
參考文獻:
[1]萬水.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09.
[2]韓風毅.BIM在建環和建電專業本科協同畢業設計中教學改革研究[J].建筑與裝飾,2016(1):65-69.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一般規劃2017年度課題《基于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GH170374)。
作者簡介:王海東(1970-),男,漢,海南(瓊海)人,本科,長春工程學院機電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焊接工藝及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