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治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于存在外部性以及產權界定不明確等問題,社區治理遭遇了諸多困境。文章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利用科斯定理、交易成本以及阿爾奇安產權理論的觀點進行分析,總結出了產權界定和產權安排對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從而有針對性地為改善社區治理困境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社區治理;科斯定理;交易成本;產權界定
一、引言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隨著社會經濟的穩健運行,我國逐漸發展成為以社區治理為導向的新興社會,社區治理在社會發展中的促進作用愈發凸顯。近年來,國家始終把社區治理擺在重要地位,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并實施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中明確強調要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促進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指出社會治理的中心在社區,一定要強化社區治理的主體職能。就目前而言,社區治理的現代化程度還不夠高,一些突出問題還尚未解決,社區治理遭遇了種種困境,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通過運用新制度經濟學觀點對社區治理的困境及其根源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有針對性地為改善社區治理困境提出合理建議。
二、我國社區治理的主要困境
(一)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社區的公共服務應包括醫療衛生、休閑娛樂、居住環境、社區保障、志愿服務、文化教育以及養老服務等多種類型,對滿足居民需求、維護社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但調查顯示,居民對于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滿意程度并不盡如人意。以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為例,截止2016年9月,雖然全國共建成了這種類型的設施達8萬個,是2005年的10倍,但是由于我國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公共服務的供需關系仍然處于不平衡的狀態[1]。究其根源,一是居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活高質量的需求與有限的公共服務資源之間的矛盾,二是公共基礎設施的產權界定以及公共服務的管理模式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二)負外部性問題仍然存在
在現實生活中,社區治理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產生負外部性問題。例如,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導致“搭便車”現象屢禁不止,也因此增加了社區居民“搭便車”的成本,包括情感約束、潛在收益和價值損失等[2]。并且由于部分社區管理不當,導致社區內大聲喧嘩、噪音產生無章無序,影響了他人享受安靜的權利,產生了負外部性。除此之外,生活垃圾處理不善、機動車輛亂停亂放等部屬于負外部性問題,都為社區治理帶來了困境。由此可見,社區治理的負外部性問題與居民參與自治程度和社區管理模式息息相關。
(三)居民權利界定不夠明確
社區服務、社區環境以及社區管轄內的基礎設施部屬于“公共物品”,理應為每個社區居民所享有,但由于某些問題的特殊性,部分社區對居民權利的界定不夠明確,導致內部矛盾頻頻發生。以廣場舞為例,部分社區居民喜歡在晚上跳廣場舞鍛煉身體,但還有一些居民則希望能在辛苦工作一天之后早點休息,因此兩者之間就會發生沖突,這時就需要社區委員會制定一些制度來界定居民權利,避免矛盾升級。
三、社區治理困境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
(一)科斯定理:產權界定會影響社區治理效率
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相對于居民的需求而言社區的公共資源總是有限的,如果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會迎來“公地悲劇”,這是由社區內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一般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所決定的。因此想要避免“公地悲劇”的發生,及時改善困境,首先就需要界定公共資源的產權主體,其次利用公共權威將有限資源整合起來,最后再進行公共資源的產權安排,而公共資源如何配置,產權如何安排,將會影響最終社區治理的效率。例如,社區廣場屬于公共資源,人人有權使用,但由于這種中產權安排方式存在非排他性,可能會出現超負荷的情形,不僅會對社區內的公共設施造成損害,還容易發生群體性矛盾沖突。假如改變產權安排方式,重新界定產權,則會在治理的過程中產生交易成本,需要社區部門建立起公共資源使用的有效平衡,靈活安排產權。所以產權界定及安排方式是影響社區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交易成本:改善社區治理困境要合理控制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存在對社區治理具有很大影響。在不存在交易成本時,社區治理僅僅只有管理成本,即居民定期繳納物業管理費用,社區機構對管轄內的公共物品進行有效管理,保證居民的合理使用。但如果居民間的權利發生沖突,例如跳廣場舞的權利和享受安靜的權利,作為產權安排的主體,社區便會在管理成本之外增加交易成本。假設社區管理成本是一條隨著居民人數增加而增加的直線,當不存在交易成本時,社區治理成本即為管理成本。而當居民人數增多,矛盾發生,產生交易成本時,社區治理總成本變成為管理成本與交易成本之和。而管理成本不容易改變,因此只有將交易成本合理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才能在改善社區治理困境的同時降低社區治理總成本,提高社區治理效率。
(三)阿爾奇安產權理論:產權安排決定居民行為選擇
仍以廣場舞事件為例,假如社區最終賦予了居民跳廣場舞的權利,則想要享受安靜的居民的利益受損,便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通過衡量成本的大小來最終選擇安裝隔音裝置或改變休息時間。如果社區最終賦予了居民享受安靜的權利,則跳廣場舞的居民利益受損,這些居民將另尋跳舞時間地點或購買耳機減少噪音。由此可見,社區的產權安排方式不同,居民的行為選擇也會隨著改變。
四、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觀點對改善社區治理困境的啟示
(一)增加公共資源供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一方面要聯系社區內部和外部力量,增加公共資源供給。在社區內部,應當鼓勵內部公共服務組織的發展與壯大,為社區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硬件設施;在社區外部,應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社會外部力量按照社區需求設汁和開發相關服務項目。另一方面是要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一是要完善監管運行機制,提高服務質量。二是要根據社區實際情況,設計有效的管理機制與監督評價機制,從制度方面進一步完善社區的服務體系建設。
(二)建立激勵或約束機制,將負外部性問題內部化
面對社區治理過程中的負外部性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起激勵或約束機制,將其轉變為內部化設計。在社區治理的不同領域,由于負外部性問題的表現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例如,在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上,對于自覺進行分類的居民可以通過贈送垃圾袋等形式進行正向激勵,而對于沒有時間分類但愿意支付費用的可以上繳部分垃圾處理費用,而對于既不愿意分類也不愿意繳納費用的則需要采取處罰的手段進行約束[2]。在機動車輛停放問題上,社區應建立起靈活的監管機制,鼓勵人人參與社區治理,對于舉報亂停亂放問題的居民給予一定的獎勵,而亂停亂放的車主則會面臨一定的懲罰。
(三)合理界定產權,提升社區治理效率
產權的界定對于社區治理極為重要。合理的產權安排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升社區治理效率。一是要建立起產權監督管理制度,一旦發生沖突,產生交易成本,能夠合理地處理產權界定,解決矛盾。例如,可以將社區廣場的使用時間及用途進行劃分,在合適時間可以從事娛樂活動,在其他時間則禁止傳出噪音污染,通過監督管理,有效避免糾紛的產生。二是要形成居民與委員會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局面。建立起社區居民與委員會之間的溝通橋梁,對于產權的安排和界定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提高委員會的工作效率,同時也能保證居民獲得效用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書巧,馬偉偉.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困境及對策研究[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29(05):96-100
[2]岳文新能源產業發展困境的法經濟學研究——科斯定理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04):72-76
[3]顧鋒娟,胡楠.基于外部性理論探索城市社區治理改革創新思路——以環境治理為例[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6,38(04):124-128
[4]楊海燕,林輝煌城市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困境與出路[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21(03):21-28
[5]賴金茂基于多元協同的城市社區治理的困境及其對策研究[J]黑河學刊,2019(02):8-11.
[6]涂曉芳,王新鈺.集體產權改革下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轉型研究——以威海高區田和街道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6):46-52
作者簡介:王昱斐(1998-),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