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兼并收購等交易活動也越發頻繁。作為與此類交易活動相關聯的常規程序之一,環境盡職調查也扮演了越來越重的角色。環境盡職調查的概念是由國外引入的,其技術規范和標準在國外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而國內也已經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環境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并積累了大量的科研和實踐經驗。本文梳理了環境盡職調查相關標準研究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并對環境盡職調查的概念內涵和發展演變做了總結性的研究。
關鍵詞:環境盡職調查;場地環境評估;環境合規性審核
1 環境盡職調查簡介
“Due Diligence”(盡職調查),源自“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With Due Diligence”一語,即“以應有的審慎進行調查”,后被縮略為“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并最終縮略為“Due Diligence”。
“Due Diligence”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術語,最早出現于1933年的美國《證券法》(Securities Act)中有關股票經紀人免責辯護的章節。隨后,在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中,“Due Diligence Porcess”(盡職調查程序)成為證券發行中的標準程序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盡職調查也逐漸成為與收并購等交易活動關聯的常規程序,且通常包括財務、稅務、法務、環境等多方面的專項盡職調查。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后,大量外資公司涌入中國,開始收并購中國工廠或者在中國投資建廠,盡職調查以及環境盡職調查的概念和模式也隨之引入中國。近些年來,我國企業也逐漸意識到環境盡職調查的重要性,如被收購工廠土地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收購方的收購價格。早期的環境盡職調查大部分是受外資公司的委托對中國的一些被收購的標地進行盡職調查,近年來則漸漸被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內的單位廣泛接受,在國內業務活動和海外收并購中扮演了越來越重的角色。
環境盡職調查的概念是由國外引入的,其技術規范和標準在國外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而國內也已經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環境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并積累了大量的科研和實踐經驗。本文梳理了環境盡職調查相關標準研究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并對環境盡職調查的概念內涵和發展演變做了總結性的研究。
2 國外相關標準研究的發展現狀
2.1 ASTM標準對環境盡職調查的推動
環境盡職調查的演變發展與美國場地環境評估(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ESA)的推行密切相關。1978年爆發的美國拉夫運河污染事件,促使了《綜合環境響應、賠償和責任法》(CERCLA)在1980年的頒布,并觸發了企業對場地污染責任的關注與防范。與之配套,美國材料和實驗學會(ASTM)制定了大量環境場地評估的方法、技術標準和指南,以規范場地環境調查和污染責任判定,成為眾多美國企業規避土地交易中可能引發的污染責任風險的重要手段。
ASTM技術標準將場地環境評估分成一期和二期兩個階段。一期評估主要通過現場實地踏勘、與客戶和相關方進行訪談、以及查閱歷史記錄和現場環境資料來識別場地是否存在潛在的污染問題。二期主要是針對一期識別出的潛在污染問題進行土壤和地下水的實地勘探采樣與分析評估,其評估結果用于建立收購前的場地環境基線條件、確定潛在的污染風險、界定相關的責任與義務、評判投資的風險與對策。交易過程中主要是通過一期和二期場地環境評估識別出污染狀況及關聯的環境責任與風險,以作為談判和決策的依據。
在《綜合環境響應、賠償和責任法》的驅動下,ASTM場地環境評估標準得以廣泛應用和不斷完善,為此類環境調查與評估建立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法學。與此同時,ASTM場地環境評估標準中對盡職調查進行了定義,即“通常與商業地產交易相關聯的,調查商業地產的環境特征或其他狀況的程序,且其調查內容和程度對于不同的地產和差異化的目的而有所不同”,將環境盡職調查的概念引入到地產交易中,為之后環境盡職調查的進化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環境法規的逐步完善與嚴格,眾多美國企業發現單純地評估土地污染問題遠不能滿足企業在交易階段規避環境風險的目的。因此,眾多企業自發地在場地環境評估基礎上,將評估的范圍擴展至日常的環境管理、環境許可、水氣聲渣等方面的合規性審核,按類似原則進行合規問題相關的環境責任與風險評估。環境盡職調查現已成為企業規避并購、投資等交易活動中環境責任風險的重要手段。
在評估范圍擴大的同時,為了適應新的評估需求,像國際標準組織(ISO)這樣的國際機構也特地制定了《環境管理 - 現場和組織的環境評價》(ISO140015:2001),并明確該標準適用于收并購交易活動中的盡職調查。ASTM場地環境評估技術標準主要從場地污染調查方面進行了規范,而ISO140015環境評價標準主要從環境合規審核方面進行了規范,規定了組織策劃、各方職責、審核開展、問題識別、結果評估等流程的內容,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環境盡職調查的技術方法。
2.2 環境盡職調查在金融行業的應用
當工業界進行環境管理方面的變革時,金融領域也面臨同樣的挑戰。很多國際性的金融公司由于早期資助或貸款的一些項目發生了重大的環境與社會問題,遭受了強烈的媒體、非政府組織和民眾抨擊,使其聲譽受到了非常負面的影響。世界銀行以及其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由于其發展銀行的特性,首當其沖在其內部推行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對其貸款或投資的項目進行嚴格的環境與社會風險審查。銀行在貸款給企業前,將委托第三方機構對貸款項目進行環境盡職調查,并根據盡職調查的結果提出相應的環境整改計劃。
國際金融公司以發達國家環境、健康和安全(EHS)管理的法規要求和各行業內良好的管理實踐為藍本,專門制定了銀行內部的環境與社會績效標準和EHS指南,作為銀行在信貸/投資審查中的考核依據。國際金融公司的環境和社會可持續性政策規定環境和社會盡職調查通常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組成部分:①審查與經營活動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和影響有關的所有可獲得的信息、記錄和文件;②進行現場檢查,并在適當情況下,與客戶的員工和相關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訪談;③根據績效標準的要求以及EHS指南和行業導則的條款,或在適當的情況下,參照國際上認可的其它做法,分析該經營活動的環境和社會績效;④發現任何差距,并在客戶現有管理慣例所確定的措施和行動之上,提出補充措施和行動。為了確保經營活動能夠達到績效標準的要求,國際金融公司規定這些補充措施和行動是國際金融公司投資的必要條件。
2003年10月十家國際性商業銀行成立聯盟,在國際金融公司的績效標準基礎上推出一個項目貸款的環境社會風險管理標準,即赤道原則。赤道原則規定當項目提呈進行融資時,其成員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國際金融公司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分類操作流程,對項目進行分類,并對可能對環境和社會造成重大或一定不利影響的項目開展環境和社會盡職調查評估。
由于赤道原則的推行,國際金融公司的環境與社會績效標準和EHS導則在業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作為最具公信力的環境與社會國際標準之一,它既有普遍的適用性,又結合了部分的行業特點,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很多國際公司內部的EHS導則都從某種程度上借鑒了國際金融公司的標準或與其有異曲同工的特點。對于很多行業領先的跨國公司,當他們對于海外項目進行盡職調查時,除了參考所在國的法律法規,還會參考績效標準或相近的公司內部標準進行評估,以確保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能比較統一地控制可能由環境與社會問題引發的商業與聲譽風險。
3 國內相關標準研究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環境盡職調查的相關標準或技術導則。因此,國內相關標準研究將從“環境合規性審核”、“場地環境調查”和“環境盡職調查在企業上市中的應用”這三個方面著手。
3.1 “環境合規性審核”相關調研
環境合規性審核作為環境盡職調查的兩大核心要素之一(另一要素是“場地環境調查”,見下文介紹),通常包括“綜合環境管理”和“專項環境管理”兩部分的內容,其中,綜合環境管理通常包括“環境許可與規劃限制,環境制度與環境臺賬,環境記錄(環境信用、處罰、投訴、訴訟、事件/事故等),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準備”等內容,而專項環境管理通常包括但不限于“雨水和廢水管理、廢氣管理、環境噪聲管理、固體廢物管理、化學品環境管理、有害物質管理、生態保護”等內容。
我國目前沒有專門針對“環境合規性審核”的技術導則或標準,但對于上述兩部分的細分內容,幾乎都已有了對應的系列法律法規和標準,并在不斷完善中。國內環保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是環境合規性審核工作的評估依據,但對于審核工作的方法學未做規定。通常,環境合規性審核專業人員不但會參考國內的還會參考《環境管理現場和組織的環境評價》(GBT24015-2003)和ISO14015-2001等國內外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的要求,并應用于環境合規性審核工作。
3.2 “場地環境調查”相關調研
場地環境調查作為環境盡職調查的兩大核心要素之一(另一要素是“環境合規性審核”,見上文介紹),在判斷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方面,具有專門的指導作用。
中國的土壤地下水場地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肇始于臺灣地區2002年公布施行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2011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布的《受污染土地勘察及整治指引》。大陸地區改革開放以來,來華投資的企業大多都采用美國的場地環境調查與評價技術規范,對其購入的企業或土地進行場地環境調查與評價,以識別場地環境狀況,規避污染責任。國家環保部2014年頒布了“污染場地系列環境保護標準”,進一步完善了土壤環境污染的管理內容。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成為土壤污染防治的行動綱領,之后的一年時間內,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頒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在2018年8月,我國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并與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方面,《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的頒布實施提高了社會各界對土壤環境的關注度;2007年環境保護部頒布了《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暫行)》(HJ/T350-2007),拉開了根據用地性質采用不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評價的序幕;2008年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評價技術規定》(環發〔2008〕39號),正式開啟了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的時代。2006年起組織開展《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修訂工作和新時期國家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設工作,2018年正式發布了《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36600-2018)和《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
在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方面,《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T14848-1993)以地下水形成背景為基礎,適應了當時的評價需要;2017年發布的修訂版標準結合國土資源部近20年地下水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國際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修訂,指標由GB/T14848-1993的39項增加至93項(增加54項);調整了20項指標分類限值,直接采用了19項指標分類限值;減少了綜合評價規定,使標準具有更廣泛的應用性。
3.3 “環境盡職調查在企業上市中的應用”相關調研
環境盡職調查在企業上市過程和上市后的運營中,通過與“上市成功”或“保持上市身份”這一有力的財務激勵的捆綁,對企業的環境合規性和環境風險管控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盡職調查在我國企業上市中的應用始于2003年6月,當時的環保總局發布《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和申請再融資的上市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通知》,針對重污染行業申請上市的企業(包括再融資),提出了核查內容和要求。2014年10月,隨著我國政府簡政放權、職能轉變的推進,環保部發文《關于改革調整上市環保核查工作制度的通知》,停止受理及開展上市環保核查,轉為由環保部門加強對上市公司的日常環保監管,要求上市公司按《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導則》(HJ617-2011)定期發布企業環境報告書,并參照國控重點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要求,加大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公開力度。沒有政府行政審批的背書,意味著企業承擔更大的環境責任和風險,同時推動了企業和投資人在上市及融資過程中、以及日常運營中開展環境盡職調查的需求。
4 總結
傳統意義上的場地環境調查是采用ASTM的標準,對場地進行現狀評估,用于了解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狀況。環境盡職調查的適用范圍則與傳統場地環境調查不盡相同,主要是為收并購等交易過程服務,其范圍一般包括場地環境調查,同時加上環境合規性審核,尤其關注發現的問題是否能對交易結構產生影響。
目前,環境盡職調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在國外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雖然我國也已經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環境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但是還沒有專門針對環境盡職調查的相關標準或技術導則。環境盡職調查在國內尚不普遍,粗略估計,超過80%的環境盡職調查集中在外資公司業務活動中,其余主要是國內公司在收購國外公司資產時進行。
參考文獻:
[1] E1527-13.場地環境評估的實施—一期場地環境評估程序[S].美國: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2005.
[2] E1528-14e1.有限的環境盡職調查—交易篩查評估程序[S].美國:ASTM,2005.
[3] E2107-06(2014):環境法規符合性審計標準實施程序[S].美國:ASTM,2014.
[4] ISO14015.環境管理—場地和組織的環境評價[S].北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1.
[5]國際金融公司(IFC).環境與社會績效標準[Z].2012.
[6] HJ25.1-2014.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S].北京:環境保護部,2014.
[7]GB/T 24010-1996.環境審核指南—通用原則[Z].世界標準信息,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