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基本原則是經濟法基礎理論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經濟法體系的依據,本文通過對經濟法概念的界定,分析了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標準和確立方法,最終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調節法定,適度干預,公平效率,利益兼顧原則。
關鍵詞:經濟法基本原則;確立標準;確立方法
一、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概念
原則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是指行動所遵循的依據,法的原則也即法律原則,是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時所遵循并普遍適用的基本準則,不僅反映了法律的本質并且揭示了人們實施法律行為所依據的規則。據此,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法律規范的靈魂和根基,體現并使得經濟法法律規范的精神和價值具體化,不僅可以彌補經濟法的規則漏洞和成文化僵化的局限,還可以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靈活的調整新的情況和問題。
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確立標準和方法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認標準
本文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確立應遵從以下幾個標準:第一,基本原則應當屬于法的原則。法律原則是一些具體規則的基礎和前提,從較高的層面給予了法律規則正當性并且合理性的指導,也是當法律規則面對新情況,不能適應解決相應問題時的原則。法律規則是針對具體個案進行的規定,它可調整的范圍較小,且因為規定的僵化性,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而法律原則則因其規定的抽象性,可以較好的適應新變化所帶來的情況。
第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除了應當作為法的原則,還應當是經濟法部門的原則,而非其他部門法。經濟法原則是國家干預經濟時所遵循的普遍適用的規則。它具有不同于行政法和民法原則的獨特之處。民法調整的是平等法律關系主體間的人身財產關系而行政法調整的是不平等的主體間的行政法律關系,它通過對政府行政權進行控制從而保障公民的權利,而經濟法則是國家干預經濟活動,實現社會的整體利益,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要體現經濟法的內在特征和實質。
第三,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原則中的基本原則而非一般原則。一般認為具體原則和基本原則共同構成了經濟法的原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能夠涵蓋經濟法的所有法律規范,能夠對所有經濟活動起總的指引和統領作用,而經濟法的具體原則則只能反映經濟法下的小的部門法,僅僅是對該部門法內小范圍的貫徹和指導。將經濟法下的各部門法的具體原則進行抽象概括即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法律規范中最高的基本準則是原則的原則。因此,不能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等同于經濟法部門的原則,當然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不能與部門的具體原則相沖突。
(二)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認方法
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本質,目的,價值和調整對象等都作為經濟法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應當是彼此聯系,相統一的,要想科學、合理的確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離不開對經濟法本質、調整對象、目的和價值等的分析與結合。
本質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而具有的自身的質的規定性。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經濟法的本質。經濟法是在出現社會生產化,市場機制不再足以有效調節社會經濟,需要國家對市場的調節的情況下產生的。而這種國家的調節需要一種合法的授權,同時調節的過程和手段需要法律的規定,也需要法律進行切實的保障,經濟法便因此誕生,因此,經濟法的本質就是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和干預。而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則應緊緊圍繞這一本質進行,使其在靈魂上展現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獨特性。
劃分法的部門主要是根據法的調整對象,且部門法的本質一定程度上又取決于法的調整對象,因此對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確立離不開對調整對象的研究和反映,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經濟法的本質,從而從根本上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與其他法的基本原則的界限劃清。當前對于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學說和觀點雖見仁見智,但綜合分析后發現將宏觀市場調控關系和微觀市場規制關系作為經濟法調整對象并無異議。因此,對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確立應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經濟法的根本宗旨是通過對市場經濟的調控和規制,協調各主體之間的利益,既要追求效率又要保持公平,平衡與解決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最終求得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一宗旨也應體現在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之中,但要注意,體現并不等同于或者與經濟法的宗旨重合。要保持二者之間的聯系,也要區分二者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展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獨特性和高度性。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與經濟法價值同樣密不可分,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便是對經濟法律價值和精神的體現。首先,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確立要遵循經濟法主要價值的導向,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內容要始終貫徹經濟法價值的精髓,以經濟法的價值為航標。其次,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反過來也促進了經濟法價值的實現,保障了經濟法價值從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有利于經濟法的價值更好的發揮作用。因為經濟的不斷發展,每個階段所呈現的狀態和特征也大不相同,人們對于該種狀態下的經濟法期望也各不相同,隨之經濟法的價值和目標也不一樣。因此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要以實際生活中人們對經濟法價值的期望為基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不平衡,創新力低下,社會公平、生態環境等存在很大的問題,人民迫切希望政府能夠發揮好“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適度干預經濟,促進經濟有序快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能夠保障社會公平,剔除市場經濟中的不良因素,營造公平、有序、健康的經濟環境。總結如上,當下確定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要以當前的經濟法價值為出發點,即:效率、公平、可持續。
三、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基于前述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界定和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標準和方法,本文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可以總結為以下。
(一)調節法定原則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首先應當是以法律為前提,依據法律的授權和規定而進行。也即在經濟法的活動中,國家干預要嚴格遵循法律的規定,不僅是實體方面的規定,對于具體的調整措施和干預手段也應當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主要包括:干預主體和干預受體的資格法定,類型法定,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的行為法定,干預主體干預手段以及干預程序的法定。最后,干預導致的后果承擔也應當是法定的,干預主體要在法律授權的權限內行使相應的職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干預受體則依照法律行使權力承擔法律義務。
(二)適度干預原則
適度干預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干預的手段要合適。雖然說國家干預市場經濟有很多優勢,可以排除市場干擾因素,剔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不良因子,但前提是要適度的干預,因為不可否認,干預必定會限制自由,阻礙經濟的自由發展,是違背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的,但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運用合適的干預手段,適度的干預不健康的經濟,通過一種外在力使其盡早回歸正確的發展軌道未必不是市場經濟所期待的。二是,干預范圍適度。本文認為適度的干預是建立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基礎上,必須把握好一個平衡的度量。
(三)公平效率原則
效率是指在較少的投入下所能獲得的最多、最有效的資源的一種評價方式,而公平則是指社會資源或者勞動成果在所有人之間平等分配,沒有差異的一種評價,是法律畢生的追求。在經濟學中,效率和公平往往是不可兼得的,任何一項政策的出臺和實施都不可能既具有效率的特性,又不失公平。而經濟法恰好就是這樣的一種平衡器,既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使其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又能較大程度的保證公平的實現,適時調整兩者之間的矛盾,實現良好健康的穩定發展。
(四)利益兼顧原則
社會生活的變幻莫測決定了這個大空間下的利益網格錯綜復雜。簡單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點:中央與地方,國家、企業與個人。要實現利益兼顧原則不僅要正確處理以上兩個主要利益關系,還要注意平衡當前和未來利益,短期和長遠利益,東部和西部利益。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因某些情況而損害到個人利益或是社會利益的現象己屢見不鮮,經濟法要重視對二者的平衡和調節,此外,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給環境和生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的模式,重視解決經濟發展中帶來的不利后果,同時因為區域發展不協調,東西部利益差異巨大,這需要經濟法來平衡當前利益和未來利益以及東西部利益之間的矛盾。綜上,經濟法的任務就在于堅持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兼顧中央、地方,國家、個人,長期、短期,當前、未來以及東部和西部等各種利益,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
四、結語
經濟法的四大基本原則,不僅反映了經濟法的特征和價值取向,而且還充分體現了經濟法的內在品質和精神。同時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經濟法的本質即是國家干預經濟,在干預之始則要依照法定的程序,干預的過程中要把握適度,干預的最終目的便是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因此干預的手段要遵循利益兼顧原則,兼顧個人、社會和各方面的利益,從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實際情況的變化,以及對經濟法研究的不斷深入,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將會產生新的理論變化,但目前,確立經濟法基本原則依然是必要的,因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可以更好的指導和彌補經濟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暉,陳金釗.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漆多俊經濟法基礎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72.
[3]李昌麒經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6-83
[4]楊紫炬,徐杰.經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77.
作者簡介:張欣欣(1994.08-),女,漢族,陜西人,學生,研究生在讀,西北大學,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