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峰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煤礦技術行業也取得了突飛猛進,尤其是煤礦地質與防治水工作。在煤礦實際生產過程中,煤礦地質與防治水的工作內容比較多,即互相獨立,又互相促進,兩者相輔相成,兩者又都和安全開采有緊密的聯系,都是保證生產安全的重要前提、基礎。
關鍵詞:煤礦地質;防治水;工作
煤礦資源是我國的重要能源之一,一直以來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生產過程中,煤礦由于缺乏對地質與防治水工作的重視以及實踐,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災難事故,不僅會導致財產方面的損失,還會造成人員的傷亡。為了實現煤礦安全生產,就必須要將地質與防治水工作結合,保證煤礦生產安全。
一、煤礦地質工作與防治水工作結合的必要性
近些年來,結合現有的煤礦安全事故作為警示,水害事故頻繁發生,就是因為煤礦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等對煤礦地質和防治水工作不重視,不能將煤礦的地質工作用到實處、防治水工作落實到位,兩者不能互相結合工作,結果才出現很多問題。在當前工作中,將煤礦地質與防治水工作相結合完全應和煤礦安全生產的需求,以下對其結合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一)煤礦地質與防治水工作的先后關系。對于煤礦防治水工作而言,防治水工作應當具備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針對防治水工作在實際開展中的各種問題,煤礦地質工作應先收集準確、全面的地質資料(如周邊小窯、老空區的分布情況,井下含水層情況,煤礦內陷落柱情況,導水斷層情況等),必須收集清楚,根據煤礦水文地質條件實際情況分析,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并保證落實到位,這樣才能降低水害事故發生概率。地質工作收集資料先行,防治水工作根據前者落實措施,進行驗證在后,才能夠保證煤礦生產安全。而如在地質未知的情況下,進行防治水工作,將降低煤礦安全,易發生地質與水害事故。
(二)煤礦地質工作與防治水工作的互補性。煤礦地質工作在收集地質資料的過程中,可能周邊地質資料缺失,或有遺漏,無法為防治水工作提供可靠數據依據,這時,防治水工作可以依靠物探、鉆探、化探等技術手段,對煤礦地質情況進行收集,為地質工作進行補充,待地質再次分析后,制定相應的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如此相輔相成,才能提高煤礦生產安全性,保證煤礦安全生產。
煤礦地質與防治水工作,兩者互相結合,取長補短,不斷完善煤礦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及時發現威脅煤礦生產的隱蔽致災因素,提早發現,提早消滅,這才是煤礦安全生產的有力保障。
二、煤礦地質與防治水工作結合提高的措施
(一)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度
煤礦生產過程當中,必須要保證落實企業安全生產的責任制度,才能夠使得每一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都能夠注意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煤礦地質與防治水工作,無論是高層的領導人員,還是基層的干部和員工,都必須要從自身做起,保證能夠將安全生產的精神從自身帶動到整個生產團隊當中。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制定以及落實,需要針對每一個工作人員身上肩負的責任以及義務進行明確的規定,無論是哪一個崗位都需要能夠促進礦井的地質與防治水工作開展。在發現危情時及時進行報告處理,將可能發生的事故影響縮小化。
(二)完善煤礦自檢自查
煤礦自檢自查是自我分析、保障的一種防控手段,有效針對煤礦對自身的了解,自己檢查自己,查出問題直接解決,提高效率,保汪安全,有效地促進安全生產,降低煤礦企業生產當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地質及水害事故。
(三)完善地質調查取證
就當前整體工作而言,建立完善的地質收集機制,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對應的工作人員將地質調查的工作做好,在實施階段不斷完善現有的地質機制,針對地質情況進行收集、分析。只有做好地質準備工作,才能將防治水工作全面落實,減少安全隱患,最后實現煤礦安全生產。
(四)進行技術投入
在煤礦安全生產中,技術投入很重要,要想減少地質及水害事故的發生,在現有基礎上強化資金和科技投入,整體提高地質及防治水技術水平:提升地質收集、分析地質資料的能力,增加防治水技術手段,完善安全技術措施,落實措施到位,提升整體安全性,是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手段。
(五)重視人才培養
所有的技術都是人掌握的,所以煤礦應重視對技術人員的培養,培養人才,重視培訓教育,加大安全、技術培訓的投入,培養出自己的人才,再由人才培養人才,改進技術,增強技術水平,傳承經驗及教訓,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機制,以人為本,生產安全將不再是一句虛言。
三、結束語
為保障煤礦生產能夠更加安全而又高效的開展,煤礦地質與防治水工作結合是極其必要的。煤礦應該加強對地質與防治水技術水平的不斷改進以及提升,同時加大對煤礦安全投入,重視人才培養,將煤礦地質與防治水工作結合發展,減少地質及水害事故的發生,從而保障煤礦生產安全。
參考文獻:
[1]李建芳.淺析煤礦開采水文地質條件及防治水技術研究[J].神華科技,2018,16(11):40-41+51.
[2]申劍峰煤礦地質災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能源與節能,2018(11):86-87
[3]楊鑫.煤礦地質災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陜西煤炭,2018,37(05):145-14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