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斌


摘要:本文以汾西礦業集團中興煤礦四采區開拓延伸為背景,通過闡述四采區基本情況及影響采區布置的因素,確定兩個方案,通過對比分析,最終確定最優的四采區開拓延伸方案。
關鍵詞:采區;開拓延伸;方案
1采區概況
lll興煤業四采區位于井田西部區域,其北部、西部及南部以井田邊界為界,東部為井田三采區,以馬莊風井為界。整個采區東西長約2.4km,南北寬為4.Okm,為規則梯形區域,整個采區面積為7.454km2。主要開采二疊系下統山西組02、2、4、5號煤層。
采區范圍內地面因構造剝蝕成低山及中高山地形,區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地形比較復雜,基巖大面積出露,黃土零星分布于山坡及山顛。地勢相對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位于西部山莊頭,標高為+1530.84m,區域內發育有磁窯河,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是井田內最大的季節性河流,從采區西北部流人,中南部流出,于交城縣北部轉成南北向匯入白石南河,然后流入汾河。
采區及周邊范圍內(邊界向外推lOOm)共計有地質鉆孔9個,水文孔2個,其中采區內部有7個地質孔(6、7、10、17、623、ZK3-I、ZK7-I),1個水文孔(ZX2),邊界外推IOOm范圍內有2個地質孔(8、井檢孔),1個水文孔(觀測孔)。鉆孔分布不均勻,在采區西北部以及中西部,鉆孔分布稀少,對采區勘探情況有一定影響。
采區范圍內地面因構造剝蝕成低山及中高山地形,區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地形比較復雜,基巖大面積出露,黃土零星分布于山坡及山顛。地勢相對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位于西部山莊頭,標高為+1530.84m,區域內發育有磁窯河,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是井田內最大的季節性河流,從采區西北部流人,中南部流出,于交城縣北部轉成南北向匯入白石南河,然后流人汾河。
2影響采區布置的因素
2.1采區尺寸
整個采區東西長約2.4km,南北寬為4.Okm,為規則梯形區域,整個采區面積為7.454km2。主要開采二疊系下統山西組2號煤層。
2.2地質條件
井田四采區位于井田西部,處清交詳查區西,采區內NNW向褶曲較發育,由東向西平行排列,依次為窯兒頭向斜、磁窯溝背斜、柏崖頭向斜、山莊頭背斜,受其控制地層走向為北西、北北西向,傾向受褶曲控制。采區內西北角發現落差25m的正斷層l條,傾角80°,走向長約1435m,對采區北翼工作面布置影響嚴重。依據一、二、三采區采掘實際揭露情況以及三維地震物探結果,預計本采區將會有0.5m-3m的斷層發育,且采區南翼陷落柱較為發育,使本采區煤層正常同采受到一定的影響。
2.3礦井開拓布置
中興煤礦開拓方式為斜井開拓,共有峁上主斜井、中興副斜井、中興行人斜井、峁上回風斜井、馬莊回風立井5個井筒。在井田中部東西向分水平集中布置皮帶、軌道和回風大巷,開拓全井田。
全井田按上下組煤劃分兩個開采水平。上煤組即第一水平標高設在+760m,劃分為一、二、三、四共四個采區;下煤組即第二水平標高設在+680m,劃分為五、六共兩個雙翼采區。6號煤層位于8號煤層上方,平均間距21.7m,建議在開采下組煤時作為輔助水平開采6號煤層。
現生產水平為一水平,生產采區為一采區和三采區,開采2號煤層。
2.4煤層分組(分層)關系
井田含煤地層為山西組和太原組。上煤組2、4、5號煤賦存于山西組地層,其中2、4、5號煤為主要開采煤層。2號煤為薄及中厚煤層;4、5號煤合并區(4+5)以厚煤層為主,分叉區為薄及中厚煤層。下煤組6、8、9號煤賦存于太原煤組層,其中6號煤為薄及中厚煤層.8號煤為厚煤層,9號煤為中厚煤層。上、下煤組平均間距約31.9m。上煤組主要為焦煤、瘦煤、貧瘦煤,下煤組以貧煤為主。
2.5開采順序
中興煤礦目前采用斜井開拓方式,分上下組煤兩個水平開采。上煤組即第一水平標高設在+760m,劃分為一、二、三、四共四個采區;下煤組即第二水平,標高設在+680m,劃分為五、六共兩個雙翼采區(四采區垂直下方區域為六采區,其余為五采區范圍)。
上下煤層采用下行扒皮開采,同一層煤采用順序開采方式,由淺人深,先易后難,由近及遠。
各煤組中先采上層煤,后采下層煤,這樣有利于下煤組瓦斯的釋放。
第一水平采區接替:一采區、三采區一三采區、四采區一四采區。
第二水平采區接替:五采區一六采區,五、六采區為雙翼采區,采區內分8、9號煤層共布置2個采煤工作面。
2.6采煤方法
2號煤層采用一次采全高綜采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3巷道布置方案
根據本礦實際情況,計劃在在馬莊風井附近重新施工一個直徑Im的回風立井,作為三、四采區的專用回風井,將原馬莊回風井改為進風井,作為三、四采區的進風井,同時結合煤層地質特征及生產現狀,采區布置采用大巷式布置方式,即大巷兼做采區巷道,利用大巷直接布置回采工作面。根據工作面通風、運輸的需求,四采區仍布置四條大巷,分別為:四采區軌道大巷、四采區皮帶大巷、四采區回風大巷一和四采區回風大巷二,四條大巷間距為40m。現針對四條大巷的布置方向,結合礦井實際條件,做出兩個合理方案,分述如下:
3.1方案一:四條大巷沿煤層傾向東西布置
四采區軌道大巷沿(4+5)#煤層布置;四采區皮帶大巷布置在(4+5)#煤層下的巖層中,距(4+5)#煤層12m;四采區回風大巷一沿(4+5)#煤層布置;四采區回風大巷二沿02#煤層布置。
3.2方案二:四條大巷沿煤層走向南北布置
四采區軌道大巷沿(4+5)#煤層布置;四采區皮帶大巷布置在(4+5)#煤層下的巖層中,距(4+5)#煤層12m;四采區回風大巷一沿(4+5)#煤層布置;四采區回風大巷二(北段)先沿02#煤層布置,距離開口位置1300m左右時,02#煤層尖滅,四采區回風巷二沿2#煤層布置,四采區回風大巷二(南段)沿2#煤層布置。
4結論
通過對中興煤業四采區開拓延伸兩個方案的對比分析,建議在四采區投產時,在井田西部沿東西方向布置四采皮帶大巷、四采軌道大巷、四采回風大巷和四采輔助回風大巷,四條采區巷水平投影間距為40m。四采區為雙翼開采,在四條采區巷道南北兩側直接布置回采工作面。四條采區巷東起馬莊進風立井馬頭門西側,西至井田西部邊界附近。
在馬莊進風立井井底西側布置四采總進風巷、在馬莊回風立井井底西側布置四采總回風巷。
四采皮帶大巷布置在5號煤層底板巖層中,裝備帶式輸送機,擔負采區煤炭運輸任務,另一側裝備架空乘人器,完成采區人員運輸任務。
四采軌道大巷沿5號煤層底板布置,鋪設軌道,采用無極繩連續牽引車牽引礦車,擔負采區輔助運輸任務,
四采回風大巷和四采輔助回風大巷沿2號煤層底板布置,擔負采區回風任務。
四采皮帶大巷和四采軌道大巷與四采總進風巷連接,四采回風大巷和四采輔助回風大巷與四采總回風巷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