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摘要:相比傳統混凝土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可進行雨水收集,補充地下水資源,調節地表空氣溫濕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達到人們生活環境改善的目的。為此,本文在充分掌握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某市政道路人行道工程,對路面施工工藝流程等內容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透水再生混凝土;道路工程;工藝流程
隨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張,建筑物施工改造、新建項目越來越多,隨之產生了大量建筑垃圾。據相關數據表明,舊建筑每拆除1萬平方米,建筑垃圾就會增加7000~12000萬噸,僅2017年建筑垃圾就產生了15.93億噸,預計2020年,我國新建工程將達300億平方米,此時建筑垃圾將增至30億噸。“十三五”規劃針對建筑垃圾資源化提出了要求,自2016年開始,針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國家頻繁推出了一系列國家政策,為行業發展指引了方向。如此龐大的建筑垃圾如何處理成為了關鍵。在城市道路建設中,傳統路面多選用不透水鋪裝法,這種方法極易出現排水不暢等問題,在與周圍城市建筑共同作用下,將不斷加劇城市“熱島效應”。將建筑垃圾資源再利用,可進一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透水再生混凝土作為一種新型節能、環保技術,已成為建設“海綿城市”的支柱型力量,加大發展透水再生混凝土材料,可全面提升道路工程施工質量。
一、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特點
我國地域遼闊,水資源分布不均,屬于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應用,可緩解此類問題。透水混凝土路面結構層為封層+透水基層+透水下面層+透水上面層。各層功能各有不同,所需材料也不盡相同。目前,透水路面多用于步行街、人行道、園林道路等,其所選混凝土強度等級需控制在C20以上,厚度在120mm以上。在人行道使用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對再生利用廢棄混凝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類材料的應用,可有效增強人行道表面強度、平整度。在夏季多雨季節,可保證路表雨水下滲至地下,避免路面積水,并起到地下室補充的功能。目前,人行道透水路面混凝:土:施工,其性能應滿足表1要求。
二、工程概況
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良好,且具有質樸美觀的視覺效果,可滿足“海綿城市”設計原理。本工程為市政道路工程,現針對人行道進行透水性改造施工,總長度為2km,3.5m寬,鋪裝厚度及面積分別為80mm、7015m2,根據設計要求,可選用C20等級混凝土強度,透水系數控制在1.0mm/s以上。
本路段以全透水結構為準,按圖1設置路面結構,基層為150mm級配碎石。基于經濟性原則,決定選取雙色組合層結構作為透水混凝土面層,分別為50mmC20素色透水混凝土+30mmC20彩色裝飾型透水混凝土,面層表面潤色可選擇彩色保護劑。
三、透水再生混凝土施工工藝流程
(一)攪拌
透水混凝土具有較大稠度,但水泥漿量極少。根據實際情況,可選用強制式攪拌機進行混合料拌和。一般攪拌時間可控制在5min以上,保證水泥漿液徹底將骨料表面覆蓋并全面包裹。在雙面層施工時,為滿足設計要求,可選用兩種不同類型的設備進行攪拌,但必須保證質量統一,強度達到規范規定。
(二)澆筑
通過翻斗車將透水混凝土運至施工場地,為避免運輸過程中混合料水分蒸發過快,需合理控制運距,一般運輸時間不得超過30min。澆筑施工前,需先灑水濕潤路基,避免透水混凝土因孔隙率過大出現水分消散問題,從而降低骨料之間的粘結性能。為此,需先均勻拌和透水混凝土混合料,并將其平鋪在路基之上。在整個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施工現場的氣溫,合理控制混凝土拌合料從出料到完成鋪筑之間的時間,具體如表2所示。
(三)振搗
透水混凝:土混合料施工有別于普通混凝土施工,振搗時選擇輕振法即可,不得選擇強振或夯實法。主要原因在于高頻振搗將導致混凝士密實度過大,孔隙率降低,此外,在此施工條件下,極易出現水泥漿離析問題,從而對材料透水效果造成嚴重影響。
(四)輥壓
透水混凝:土混合料經振搗施工后,可選擇輕型壓路機進行碾壓施工,受施工現場環境條件制約,需合理控制輥壓遍數,不得過壓及漏壓。同時,應在每次輥壓前,清理干凈輥子,避免施工中與骨料粘粘。
(五)養護
透水混凝土孔隙率較大,存有大量孔洞,這種情況下,水分蒸發較快,早期養護極為關鍵。相比普通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拆模時間較早,待拆模之后,在其表面、側面需覆蓋薄膜等材料,避免在空氣中過度暴曬,盡可能減少水分蒸發。一般澆筑混凝士24h之后,即可灑水養生,頻率在1天/次以上,隨后覆膜。根據透水混凝士強度增長變化,一般可在14d以上控制養護周期。
(六)成品保護
完成上述施工作業之后,可將一層潤色封閉劑涂抹到透水混凝土表面,以此提高表面抗破壞強度,并達到良好的裝飾效果,具有美觀性,避免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堵塞或污染透水混凝:上孔隙。
(七)基本性能檢測
在質量驗收中,因人行道透水混凝土路面荷載承受能力低,可不考慮拉彎強度。而其抗壓強度需滿足規范規定,在鋪筑環節,需現場取樣進行試件制作,成型后需對其強度、孔隙率、透水系數進行全面檢測,待28d齡期后,可對試件抗壓強度、透水系數進行詳細檢測。
經觀測,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效果良好,具有美觀性,符合設計要求。施工結束3個月之后,經鉆芯取樣可知,本路段骨料顆粒堆積緊密,結構骨架內貫通孔隙量大,利用路面滲水儀進行,人行道透水系數檢測,可得3.45mm/s,具有良好透水效果。
四、透水再生混凝土綜合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分析
據相關資料顯示,相比開采的天然骨料,再生利用骨料能耗、成本更低,能耗可降低70%左右,可節約成本25%左右。本路段施工中,基于就近原則,就地取材,選擇廢棄混凝土材料進行再生骨料的制作與使用,就當前市場價進行分析,普通混凝土與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每平米費用分別為53.21元、56.75元,相比之下,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略高,但透水混凝土材料具有良好透水性能,可滿足排水要求,在排水設施建設方面可節省一定成本,約10-20元/平方米。綜合考量之下,透水再生混凝土材料更具經濟效益。
(二)生態效益分析
透水再生混凝土的應用,可節約建筑垃圾外運、堆放的成本,從而避免建筑垃圾堆放及處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土壤肥力下降、沙化等,特別是建筑垃圾內存在大量污染物、有害物,若通過雨水下滲,將對地表水、地下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甚至產生巨大危害性。廢舊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通過透水地面鋪筑,可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此類材料具有良好透水性,若在水渠等處鋪裝,更有利于周圍環境的改善,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圈。此外,透水混凝土可吸附太陽輻射熱,對“熱島效應”防治具有不錯成效。隨著節能、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入,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開發、利用再生材料成為了道路施工的必然趨勢。伴隨我國早期修建的公路大量進入大中修期,及城市化進程的持續加快,將會產生更多建筑垃圾,廢棄混凝土材料,合理利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無疑是推進我國道路工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預計2020年,我國再生產品使用面積將在1000萬m2以上,這對推廣利用再生材料意義重大。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越來越多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被廣泛用于道路工程建設當中,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合理應用透水再生混凝土材料,可有效提升路面透水性能,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是實現道路工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曹敬凱,高晶晶.淺談海綿城市理念下的透水混凝土道路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2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