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茂
現在是個微信時代。有一句話說:“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在刷朋友圈。”我認為這句話有很大的片面性。起碼,雜文群文友之間,聯系、溝通很方便,不光沒有距離感,單是網名就很有意思。現采摘幾例,奇名共欣賞,美味同分享。
一葦可航,是雜壇“五朵金花”之一的林永芳的網名:一葦,一捆蘆葦。“一葦可航”,意為用一捆蘆葦做成的小船就可以渡過去。比喻水面不寬,容易渡過。也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辦好。
大家已經看到,林永芳不寫則已,每寫,就捧出視角獨特,思想深刻,富有文采和情趣,耐讀、耐咀嚼的雜文佳作。她供職縣委宣傳部,既要做好單位里的工作,又要照顧好家庭和孩子,“中年的船沒有港灣”,人生的擔子不可謂不重。可參加雜文會,林永芳展現給人們的精神狀態,從來都是機敏、風趣,活潑,靈動,有幾分調皮,又不失才女的文雅、莊重,似乎在她生活的詞典里,壓根就不存在壓力山大。究竟是什么“葵花寶典”給她智慧和力量,助推她工作順利心情愉快生活舉重若輕?估計,她深得網名一葦可航的三昧,水來了土屯,兵來了將擋,四兩撥千斤,“一蓑煙雨任平生”。
如果有誰不知道典故小僧伸腳的來歷、含義,那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孫貴頌那有幾分禪意、幾分朦朧的同名網名。小僧伸腳,原話是“小僧伸伸腳”,出自明末清初張岱所著《夜航船》一書中的序言。原文是: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日:“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兩個人。”僧日:“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來,且待小僧伸伸腳。”這則小故事諷刺了那種沒有真才實學卻喜歡賣弄,即“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讀書人,終因露出破綻鬧出笑話而遭人鄙棄——讀圣賢書的書生,競不知道堯舜這樣的兩個圣人,亦不知道澹臺是復姓。對這么一個不學無術的家伙,大可“說大人則藐之”。
我猜想,孫貴頌選用這么一個濃縮了幽默歷史小故事的“準成語”作自己的網名,旨在時時提醒、鞭策自己老實做人,調皮為文。庶幾也正是善于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便成就了這位雜文圈里資深美男的宅心仁厚、作品豐贍,正統又陽光,老少都喜歡。
重慶文友朱晴方,文章、書法、繪畫,三者兼工,且在三棲的圈子里名氣不小。探尋后方知,網名牛人,系采用析字法獲得:姓氏朱,析為一牛一人,合為“牛人”。其寓意是,朱氏早年在《重慶日報》當記者、編輯,本職是新聞采編,而自己也酷愛雜文寫作,不時在本報及重慶市內外不少報刊發表雜文,為避嫌“不務正業找稿費”,故而用“牛人”筆名而不用“朱晴方”本名。再則,他企望自己這輩子的文筆“牛”起來。現今,他一旦推出一篇文章,或者一幅字畫,或者一本專著什么的,有朋友就開玩笑說“牛人真牛”!聽到人家的贊許,自己感覺還對得起“牛人”這筆名。網絡發達后,“牛人”又與時而化延伸為網名了。并且,他幾乎每天都給重慶市內外的網友們“牛”一下,比如“頂角”較真呀,瞪“牛眼”呀,裝一下憨厚呀,等等。
若有時間細數,雜壇文友圈里,富有使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可圈可點的網名多矣哉,怎一篇千字文所能涵蓋?沒辦法,只好掛一漏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