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蘭
“怪老頭兒”的花
我家東鄰有個怪老頭兒,姓王。老人已經72歲了,雖然面貌清瘦,但兩只眼睛卻炯炯有神。
“怪老頭兒”愛養花,有滿院子的花。但“怪老頭兒”已過古稀之年,快進敬老院了,他的花該怎么辦?
過了幾天,有個叫“李斜眼”的向他買花。可“怪老頭兒”說:“過幾天再說。”
過了幾天,“怪老頭兒”又瞧見了“李斜眼”。他開口說:“老弟,我院子里的花有主了。”
有一天上午,“怪老頭兒”來到了學校,把花送給了我們。說明了原委以后,我們全體同學向他敬禮。
“怪老頭兒”的花沒賣給“李斜眼”,而送給了學校。“怪老頭兒”的舉動本來是很感人的,但“怪老頭兒”這個人物形象沒有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主要原因是“李斜眼”要買花,而“怪老頭兒”要送給我們學校,這個對比沒有寫具體。只要我們把“李斜眼買花”和“怪老頭兒送花”的過程寫具體,通過對比來表現“怪老頭兒”養花不為錢財,而是為了美化環境和對少年兒童的關懷,才能對“怪老頭兒”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突出文章的主題。
“怪老頭兒”的花
我家東鄰有個怪老頭兒,姓王。老人已經72歲了,雖然面貌清瘦,但兩只眼睛炯炯有神;盡管頭發全白了,可身體挺硬朗。他有個愛好,就是喜歡養花,各式各樣的小花盆擺滿院子,花香更溢出了墻頭。
平時人們都說他怪,為什么怪,以前不知道,可現在知道了。事情是這樣的:“怪老頭兒”爺爺就要進敬老院了,人們不由地議論他的花怎么處理。有人說他會賣一筆錢,也有人說他會送人,可也沒聽說他有什么親戚。
今天一大早,我正要上學去,卻見一輛摩托車“吱”的一聲停在“怪老頭兒”家的門口。“呦,‘李斜眼’,什么風把你吹來了?”“怪老頭兒”在院子里笑呵呵地打著招呼。原來呀,這個“李斜眼”曾經多次來這里買花,但“怪老頭兒”一盆也沒買給他,時間久了,兩人也混熟了。“李斜眼”說:“這些花每盆10元,那石凳上的12盆花,15元怎么樣?”
“天吶!”我暗自驚叫,780元!這對吃低保的“怪老頭兒”爺爺可是一筆大財!我正尋思呢,“怪老頭兒”爺爺開口了:“老弟,實不相瞞,這花有主了。”
就在這天上午,我們剛剛下課,“怪老頭兒”就走了進來,對我們老師說:“張老師,我要進敬老院了,我那些花,打算送給你們,放學后讓孩子們去搬吧!”
我們全體站起來,右手五指并攏,高高地舉過頭頂……
出院后的《“怪老頭兒”的花》一文,不再是原文那么簡單了,把“李斜眼”買花和“怪老頭”爺爺贈花給學校的孩子們兩段,描寫得比較具體了,一買一贈對比鮮明,敘寫詳盡,而且內容曲而不直,成為了一篇不錯的作文,也值得一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