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多民
這個時代,常常被說成“移動互聯網時代”,具體地說,就是“手機時代”,也可以說是“群居”時代。從校園人轉換為職場人,被拉入第一個工作群,已成為這種身份切換的標志。
移動互聯網將人們安排在一個個虛擬而又現實的“群”之中。三五成群,三五個人,就有可能建一個群,譬如家庭群、死黨群。成群結隊,建群之后,大家就開始自由組隊,誰與誰唱和,誰跟誰互懟。害群之馬,某些群里,總有一兩個不合拍的人物,要么自吹自擂,要么狂言亂噴。群雄逐鹿、群情激昂,群里有人發紅包的時候,總是熱鬧異常。離群索居,有人主動退群,圖個清靜,有人被踢出群,作為懲戒。
工作群是個獨特、緊密也無趣的存在。在工作群里,有你的領導,有你的同事,有你的下屬,在工作群里,你不再是那個自由、快樂、敞亮的自己。
我捕捉到以下有關“工作群”的個體感受。
趙:單位工作群每天不是通知,就是文件,不是催交什么匯報材料,就是要求轉發某個帖子,大半夜都不消停,工作群成了不散的會議室、移動的辦公點,多次在半夜三更被吵醒。強烈建議開發一個智能回復功能,解除“加班狗”瞻前顧后之憂。
錢:不管你忙成什么樣,領導在群里隨手發個無關痛癢的信息,你都要回復。在外面開會,不好看手機,可是你不“收到”,就是沒把領導放在眼里,有時群主還火急火燎地提醒你“看群”。談工作,也不只在工作群,很多要私信交流,你和領導的聊天記錄注意截屏保存,因為貴人多忘事,有些事明明匯報過,他忘記了,沒有證據……
孫:現在基本不看工作群,但還沒有膽量退出去。那里不是集中給大領導點贊貼福字,就是小領導、小嘍啰向大領導邀功求關注,當然都會裝出“一不小心”的樣子。只要領導發帖,就固定那么幾個角色鼓掌、點贊。有一次,大領導發了個什么鏈接,小領導立刻跟帖:好!學習了!!
李:手機里有幾十個群,單位工作群最清淡了,基本沒有多少群的生機,領導一言堂,通知一二三,“收到”一連串。好多人都給微信群設置了“免打擾”。不過,前段時間幾個部門重新調整,有人把他們主管的年收入截圖發了進來,應該是看岔了,發錯了。當時,群里再現“于無聲處聽驚雷”的一幕,大家突擊建立若干小群,主動轉發那張沒誰要求轉發的截圖。
管理群、部門群、團隊群、項目群等交叉組合,人手四五個群,多則數十個群。工作群折射出一個單位或部門的生存環境、職場文化,真實反映某些關鍵少數的管理水平、治理能力。
人以“群”分的時代,誰將職場人逼成了只會鼓掌、點贊、叫好的“群眾演員”?誰將人人自由自在、共建共享的移動互聯生態,“蛻變”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的尷尬之地?

技術的進步,總是從消除某些壁壘開始,也很容易讓人們放松自律,產生膨脹自大的欲念。新技術平臺提供的便捷空間,也讓一些人“方便”地超越工作的邊界,輕視他人的尊嚴。工作群的生態,是職場生態的延伸。管理者的自我覺醒是痛苦的,自我革命是艱難的,還是要依靠制度設計,尋求外力突破,迫使他們轉心態、換姿態、變語態,還職場風清氣正、創新爭優的正常生態。不夸張地說,有氣度、有格局、有境界的管理者,才可能有合格的管群治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