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貴

據報道,濟南養犬推出設遛犬區、配犬糞垃圾桶、拍照舉報等文明新舉措。這條堪稱“人咬狗”級的新聞,不禁讓我眼前一亮、豁然開朗。在我眼中,這些新舉措都可謂“狗性化”措施。
上述打理“狗東西”的新舉措,起碼考慮到了四點“狗性”。通過設立遛犬區域、犬類小便引導區域、犬糞垃圾筒等形式,與其說千方百計地解決了犬主的實際困難,毋寧謂之尊重并賦予了“狗東西”的戶外行動權,此乃“敬狗”。此其一。其二,“便狗”。城管部門組織環衛職工勸阻、制止、舉報不清理犬糞行為,及時清理影響市容市貌犬糞;結合“垃圾分類處理”有利契機,最大限度地在街道、社區、居民區配備適合犬糞清理的垃圾桶,等等。這些措施在與人方便的同時,也是與狗方便。其三、“愛狗”。通過贈送、免費發放犬繩、犬糧、犬糞鏟、犬糞袋、微信紅包等形式,引導犬主主動辦證和到期年審;適時組織“文明養犬進社區”、收容收繳流浪犬等活動,實行上門現場服務、預約辦證年審等措施。這些招數表面上是提高群眾文明養犬自覺性,骨子里卻是愛狗。其四,“護狗”。對發現的流浪犬、大型犬,不聽勸阻的不文明養犬行為,鼓勵主動留取證據,通過微信平臺等渠道向公安機關舉報等措施,有效禁止不文明養犬行為,既是保障環境衛生和生命安全,更是保護“狗東西”平安無事。
隨著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和休閑娛樂時光增多,養狗遛狗成為愈來愈多“新新人類”打發空閑時光、增添生活
樂趣的“標配”。狗事非小事,文明養犬與否,小則引發鄰里糾紛,導致人身傷害,大則影響公共環境衛生和區域文明形象。狗事非易事,目下,文明養犬雖已成為全民共識,各地差不多均出臺了規范養犬地方法規。問題是,有規范養犬地方法規與有效約束文明養犬之間,從來就不是絕對等號。
老實說,一些地方雖有規范養犬辦法意見,但不文明養犬引發矛盾紛爭現象從未絕跡,少數地方甚至愈治愈烈愈烈愈治,幾近陷入惡性循環尷尬窘境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盡管各地治理方略存在“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缺陷,但把狗不當狗待,疏于“以狗為本”理念倡導和“狗性化”措施出臺,不能不說是共同“短板”。引用托爾斯泰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戲說,庶幾便是:“幸福的‘狗東西’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狗東西’各有各的不幸。”
“狗東西”也是生命,生命應得到平等尊重,善待狗也是善待生命。說到底,文明養犬之文明乃是人的文明,自然包括養狗的文明、治理養狗的文明和善待狗的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打理狗事不妨多點像濟南這樣的“狗性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