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峰
荷蘭豆是中國人在餐桌上常吃的蔬菜,聽名字很多人肯定會以為這種豆原產荷蘭。有趣的是,荷蘭人把這種豆叫中國豆。至于這種豆到底原產何地,我們在此不去細究,想必其在傳播中有不少的訛傳。在教育思想和觀念的傳播中也存在著類似的故事或者“事故”。“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边@句話在教育工作者中流傳很廣,不少人在學術報告和論文中也經常引用。據說這句話出自雅思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但是很多引用的文章并沒有標注具體的出處,或者是標注了但是讀者按圖索驥卻一無所獲。筆者為此特地從頭到尾地翻閱了《什么是教育》,真的沒有在書中發現這句話。而一位雅思貝爾斯研究者告訴我,這句話應該也不會是雅思貝爾斯所說,因為這不符合他嚴謹的語言風格。有人對這句“教育名言”做了源流考辨后,確認它是中文世界的一則貼牌營銷。這也可以看出,規范的參考文獻著錄在教育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
學術研究是一代代人持續不斷地開拓知識邊界的事業,每一個研究者都是這項事業的接力者,站在前人的肩上做新的攀登,或者清理前人打下的某些并不堅實的地基。因此,學術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文獻綜述,把握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基礎和前沿問題,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研究工作避免重復,具有創新性。從教育期刊編輯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審稿的時候也會針對論文的選題檢索這一領域的文獻,以此初步判斷這篇論文的學術價值。同時,從一篇文章的參考文獻也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一研究領域的熟悉程度。如果在這篇文章的參考文獻中看不到這一問題的權威研究者的成果,那么我們是可以懷疑作者的研究水準的。
概括起來,教育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和著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引用文獻不足,零零星星一兩條或者干脆沒有。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對已有研究的梳理和把握不足,屬于能力或者努力程度問題;另一方面也有些作者故意回避與自己研究內容類似的研究成果,以顯示自己研究的創新性,這已經是學術倫理問題了。二是引用文獻過泛,幾乎文章句句皆有出處,有些常識性的內容也要給出參考文獻,有掉書袋之嫌。文章的參考文獻更多是要呈現研究的商榷對象、理論框架、材料數據、研究脈絡,過多則無益,還占用了寶貴的版面。三是引文不準確。很多引文來自二手材料,結果造成以訛傳訛,給后續研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四是著錄格式不規范,比如沒有完整著錄參考文獻的版本、頁碼或者訪問路徑,使讀者難以對引文進行核實。
如何在論文中更好地引用和著錄參考文獻呢?首先要提高能力,下夠功夫,把握好研究領域的現狀,尤其要盡量掌握重要研究成果的一手材料,保證引用文獻的準確和權威。其次要端正態度,尊重原創,重視權威。引用文獻首要原則是尊重原創,引用第一個提出者、發現者的成果,而不能唯權威,更不能故意忽視已有研究成果;另外要重視權威,對于權威學者的觀點、理論可以批評商榷,但是不能視而不見繞過去。最后要熟悉著錄規則。關于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規則,我國有國家標準,對于參考文獻的著錄項和格式有明確的規范。目前我國大多數教育學術期刊的參考文獻格式依據的是國家2015年發布的《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15》。對于這一國家標準,進行教育論文寫作的人都應該去了解、熟悉。另外,檢索中國知網等學術資源數據庫,可以自動導出合乎國家標準的參考文獻,省卻不少功夫。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引用和著錄的規范化是我國教育研究規范化的重要一步,也是教育人研究態度和能力的一個直接體現。每一個教育人包括中小學管理者,對此要給予充分重視。近年來由于學術期刊評價的影響,不少論文出現了參考文獻大量虛假“自引”“互引”現象,這是學術精神的扭曲。對此,每一位教育人都應該堅持學術倫理規范,自覺進行抵制。
(編輯?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