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峻銚
摘 要:入世后,國外汽車企業以低成本為基礎進行價格競爭,爭占我國汽車市場。我國轎車企業普遍存在生產能力開工不足、管理技術落后、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為增加我國轎車競爭力,應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實施成本管理創新戰略。
關鍵詞:汽車工業;成本管理創新
1、入世后我國汽車工業面臨國外汽車企業的挑戰
1.1、國外汽車企業以低成本為基礎進行價格競爭
國外汽車企業進入新興市場一貫以成本戰略為基礎,采用低價格的競爭策略來搶占市場。從運用價格競爭戰略的效果看,低價格可以使一個企業在與競爭對手的競爭中,瓦解顧客對其它品牌的忠誠,進而開辟自己的品牌及占領市場份額。因此,國外汽車廠商紛紛謀求如何降低成本,來滿足價格競爭的需要。
1.2、中外汽車企業的成本比較
將中外汽車企業的成本做一比較,我國汽車企業則明顯處于劣勢。以日本為例,豐田公司以“只有降低成本才是至高無上的原則”為出發點,創造了“JIT生產方式”,始終把降低成本作為追求的目標。在1974年6月—1976年12月間,該公司降低成本金額高達650億日元,其后,該公司年成本降低對利潤的貢獻均保持在10%以上。
雖然我國汽車企業的成本呈現緩慢降低態勢,但與日本三大汽車公司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我國汽車企業銷售成本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數十種車型,絕大多數是引進或仿制國外20世紀80年代的產品,需要向合作方支付大額的技術轉讓費、高價購買關鍵零部件以及承擔外方人員高工資;二是雖然引進的20世紀80年代的生產線的技術和產品已成熟定型,但生產批量未達規模經濟點,導致巨額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從而直接導致我國汽車企業的銷售成本率提高。
2、我國汽車工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機遇
2.1、問題
2.1.1、生產能力普遍開工不足
我國汽車企業在設計產量上均達到了汽車組裝線的經濟規模產量,但實際產量普遍未能達到規模經濟點。截止2000年底,我國已建成具有年產各種汽車300萬輛(轎車年產120萬輛)的生產能力,但2000年全年只生產各種汽車206萬輛,占生產能力的68.6%。轎車產量達60萬輛,為生產能力的50%。表1為2000年我國主要汽車廠家生產能力利用情況。
英國馬克西和西爾伯斯通過對汽車生產線長期平均成本所做的分析結果表明:1條汽車生產線的最小、最佳規模是年產6萬—10萬輛。因此,我國汽車企業應從實際出發,先使單條汽車生產線達到最小最佳規模(年產6萬—10萬輛)后,再通過組建同等經濟規模的生產線,擴大生產量來達到生產線經濟規模。其后,在需求增長和擴大出口的情況下,達到年產100萬輛的企業經濟規模。
2.1.2、企業管理技術落后
我國的管理技術落后首先表現在我國企業本身的管理基礎較弱,多數企業是由國有企業通過重組、參股或控股方式發展起來的,管理層大多來自計劃經濟結構的國有企業,較大部分缺少現代企業管理素質。
地方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企業獨立自主的管理能力的發揮。我國汽車企業面對的市場,被人為地分割為本地市場和外地市場,各地政府均對本地的汽車企業進行保護,對外地汽車進入本地市場設定了各種各樣的壁壘。這不但導致汽車企業進入外地市場時要付出高額成本,同時也抑制了當地汽車企業提高自身管理創新能力的主動性。
2.2、機遇
我國汽車工業《“十五”規劃》提出,要“加大汽車工業戰略重組力度,以一汽、東風、上汽集團為基礎,培養2—3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以此為契機,可改變我國汽車工業各自為戰、缺乏宏觀調控,以企業和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犧牲全局利益的現狀,拉開中國汽車工業大重組的序幕,使企業上規模、上效益。
3、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實現成本管理方法創新
3.1、變革成本管理思想實施成本戰略
成本戰略有別于傳統的成本降低方式。它是緊盯市場目標,以成本為競爭中心,通過使用獨特的技術、借助有利的原材料購進渠道及利用規模經濟的特性來進行操作,從而達到在同業中成本最低,以低于同業競爭對手的售價來獲得大量的市場份額的戰略。
成本戰略中關鍵的是確定目標成本,即在新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中,為實際目標利潤而必須達到的目標成本值。其可表示為:目標成本二期望銷售價格—目標利潤。目標成本是企業允許的最高成本額。
期望銷售價格可在與同業競爭對手的同類商品中進行比較得到,要同時考慮到其它企業類似產品目前擁有的市場份額、可能達到的市場容量、企業自身銷售物流系統是否完善(銷售網絡人員的熟練程度)和商品戰略等。目標利潤必須兼顧多種因素,不但要從企業的經營觀念、經營方針和經營戰略出發,還要考慮到企業的長期投資計劃、研究開發計劃、中期利潤計劃以及內部留存收益運用計劃等因素。
3.2、提高勞動增值率
更新觀念,杜絕浪費,提高勞動增值率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產浪費可分為以下7種。
a.生產過量的浪費,最典型的是工作超進度,造成產品的積壓,增加和產生挪動或堆放產品的工作;
b.窩工造成的浪費;
c.搬運環節上的浪費;
d.加工本身的浪費;
e.庫存的浪費,庫存越大,資金占用越多;
f.操作上的浪費;
g.制成次品的浪費。
3.3、增加勞動附加值
成本戰略的另一主要方面是,勞動思想更新,減少無效勞動,增加勞動附加值。
任何車間的生產勞動都可如圖2一樣劃分,將現場勞動劃分為“浪費”、“不增加價值的勞動”和“增加附加值的勞動”三部分。雖然增加附加值的有效勞動所占比例較低,但只有這部分能改變產品質量和組裝加工的方式。也就是說,這部分在制造零部件或產品時,可對原材料或半成品等加工對象付出勞動,創造出附加值,即勞動增值率。嚴格地說,沒有附加值的勞動也應視為浪費,因為它們沒有提高或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只會增加人工成本。屬于浪費的勞動應立即消除;對不增加附加值的勞動,要合理安排,加以改進,盡量減少其所占比率,提高勞動附加值。
3.4、降低材料采購成本
降低材料采購成本取決于采購上的創新,導入市場競爭機制,降低材料采購成本。汽車產品材料費用一般占售價的35%—60%,是產品成本中最直接、最基礎的部分,所以,要想降低材料成本,首先應按產品逐一認真核對數據。
在供應商的選擇上,首先,可以參照QS—9000質量標準體系,給供應商打分,選擇合格的供應商。按市場競爭的方法可取得成本控制范圍內合理的較低的配套價格。根據上海通用公司實踐統計,選擇幾家合格的供應商經過幾輪競價,一般情況下價格可平均下降5%—10%。隨著生產工藝的成熟、工人操作的熟練、產量的增加、合格品比例提高等因素的變化,可要求供應商逐年調整供應價格。我國加入WTO后,隨著關稅稅率的降低,汽車企業還可利用WWP、GPS全球采購系統,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質量同等、價格更低的零部件,使汽車產品在成本上有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業年鑒,1999,2000,2001
[2]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情報,2001(7)(8)(9)(10)(11)(12)
[3]Robin Cocper and Regine Slagmulder,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Management,Accounting.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