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雅
摘 要: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具備初步的閱讀素養,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會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進行閱讀,可以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進入三年級后,學生還需進一步提升閱讀素養。筆者發現統編本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安排了整個單元的預測課文,三年級學生的預測能力如何?通過“預測”策略的教學,對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有哪些幫助?筆者希望通過實際出發,探索運用預測策略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預測教學;三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前言
想提高閱讀素養,僅僅通過大量的閱讀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相關的閱讀方法。預測閱讀正是許許多多的閱讀方法中的一種。預測的意思是在掌握現有信息的基礎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規律對未來的事情進行預算,以預先了解事情發展的過程與結果。而預測運用到閱讀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預測閱讀法: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信息,推斷文章接下來的內容,從而在之后的閱讀中進行求證。這種方法通過對下文內容的預測,促進問題的產生,并且帶著問題去閱讀下文,在下文中尋找線索,從而幫助讀者將“感受式”閱讀轉化為“思考式”閱讀,提高閱讀興趣,提升閱讀素養。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預測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發揮學生閱讀想象力,集中課堂注意力,同時在預測的引導下,學生閱讀時關注更細,思考更深,對提高閱讀素養有極大幫助。但教師在平時教學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緊扣文本內容,進行預測引導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進行預測教學的時候,教師必須要緊緊圍繞著故事的內容展開對學生的預測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所進行閱讀的文本內容是非常有趣的,能有讓自己發揮主動性進行預測的。首先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就應當有意識地根據文本的內容設置一些預測內容的教學,進行充分的預測教學準備。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與文本內容有聯系的點滴,比如文本周圍的插畫、注釋等等,都可以作為教師進行預測引導的方法,幫助學生從各方面預測文本內容。而學習文本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密切聯系上下文,緊扣文章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拋出引導性的語句等等來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人見解對接下來的故事情節、人物的心理狀況等進行預測。如此不斷實踐往復,不斷地在課文中對學生進行預測訓練,讓學生更加了解預測閱讀的方法,在以后的閱讀中養成預測閱讀的習慣。
二、開拓多種方法,提高預測效率
預測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但正如以前閱讀課堂教學形式單一一樣,如果教師在閱讀課的預測教學形式也單一的話,久而久之容易使得學生們喪失預測的興趣,不能夠幫助其建立良好的預測習慣。因此,在進行預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等方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開拓自己的教學思路,從而發展多種預測教學的方法,“因文施教”,吸引學生積極進行預測,提高預測教學的效率。課本里的文章有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類型,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們進行預測的時候也應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進行童話故事閱讀學習的時候,因為童話故事的情節一般都是富有想象力的、一波三折的人,教師采用的預測教學方法應當使得學生更好地聯系上下文,預測故事情節發展,把握故事發展脈絡。而在進行一些記敘文學習的時候,由于記敘文往往都是因事說理,從表象的故事闡述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的預測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多地關注主人公的情緒變化等等,從而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預測。
三、結合實踐操作,拓展預測深度
學到的知識只有理論,而不能夠應用到實踐中去的話,是不能夠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預測教學,更多地還是一種理論方法類的教學,要想真正培養學生閱讀預測的能力,還需要將預測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去,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比如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融入一些實踐的環節,如在一篇文章中講到某一段的時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理解的動手續寫接下來的情節或者推測故事的結尾等等,然后在進行學習,讓學生對比自己的續寫預測與故事的發展情況,從而與實踐中體會閱讀的樂趣。另外進行了一節閱讀課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推薦相關的文章,讓學生應用所學的預測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促進他們在策略學習到閱讀實踐的往復交替中鞏固并且提升自己的預測能力。總而言之,教師必須要注重理清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而通過預測教學,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和習慣,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郝勇霞.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策略[J]學周刊,2013(12)
[2]何捷.利用文本資源,教給預測方法——《總也倒不了老屋》教學策略談[J].小學教學參考,2018(25):2-5.
[3]劉晶.學習“預測” 學會閱讀——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解讀[J].小學語文教師,2018(09):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