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淵 吳義虹
摘 要:本文以《香菱學詩》中林黛玉對香菱的指導為例,從抓住機會、培養信心;去蕪存精、高屋建瓴;重視積累、遵循規律;穿針收線、以引為主等幾個方面交流了對教師教學藝術的啟示。
關鍵詞:教學藝術;教育時機;認知規律
《香菱學詩》的故事出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原題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詩》,選入課本時,編者加了這樣的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除了嘆服于呆香菱“苦志學詩”的認真和執著,也對林黛玉的教學藝術深感欽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體驗,僅就黛玉的教學藝術談些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機會,培養信心
香菱“苦志學詩”由來已久,只因“平生遭際實堪傷”,所以只能“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搬進大觀園后,先欲拜寶釵為師,但寶釵囿于規矩,不答應。香菱學詩的熱情并未因此而消減,繼而轉拜黛玉:“好歹教給我做詩,就是我的造化了!”其意篤情切至此。孔子在談到教育時機的時候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黛玉深諳此理,知道此時正是教香菱學詩的最佳時機,于是慨然應允:“既要做詩,你就拜我做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在香菱看來,吟詩作畫本是小姐、公子們高雅華貴之舉,所以對作詩,她是既羨慕又敬畏:“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過是心里羨慕,才學著頑罷了。”同樣懷有身世之悲的林黛玉深知香菱的顧慮。因此,一開始講詩,黛玉培養她學詩的信心:“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你又是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在學習作詩的過程中,黛玉始終悉心呵護著香菱的自信心,這從寶、黛二人對其作的評論中看得出來。例如,香菱第一首詩作好后,寶釵的評論是:“這個不好,不是這個作法。”而黛玉的評論是:“意思卻有,只是措辭不雅。”如果寶釵的話給了香菱當頭一棒的話,那么黛玉的話無疑給這個初學者增加了信心,讓香菱有了繼續學詩的勇氣。自信心對于學生,特別是初學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師能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抓住教學時機,不斷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教學過程豈不輕松愉快?
二、去蕪存精,高屋建瓴
有人給“教師”下了一個定義,說:“教師,其實就是一群喜歡自言自語的人所從事的職業。”這不能不說是道出了部份教師的尷尬,講得太寬泛,講得太繁復,講得太啰嗦,我們有時候真的是在“自言自語”。如何作詩,這本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但林黛玉僅有一句話:“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寥寥數十字,既提出了“格調規矩”上的要求,又突出了“詞句新奇為上”,可謂剔盡枝節,直奔要害。孔子在《雍也》中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香菱的才情智力,顯然遠在“中人以上”,所以林黛玉首先讓她明白“取法乎上”的重要性。試問,今之教者,參照學生實情而增刪教學內容,能達到林黛玉這樣“一言以蔽之”功力的,能有多少?
三、重視積累,遵循規律
作詩,沒有深厚的文學積累和獨特的體驗感悟是不可能的。林黛玉飽讀詩書,制藝精湛,深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之理。請看她給香菱布置的作業:“我這里有《王摩潔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揚、謝、阮、瘐、鮑等人的看一看。”算起來,黛玉讓香菱“揣摩透熟”的詩作有幾百上千首,于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簿發”的古訓便應驗在香菱“精血誠聚”之時的“夢中所得”之中了。可貴的是,黛玉所布置的作業,風格迥異卻層次分明,深淺有度而秩序漸進。王維的詩靜謐恬淡,詩畫合一,易學易懂,易入情境,當為初學者所愛;杜甫的詩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1》第126頁)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李白的詩比喻生動,想象豐富,體裁自由,語言樸素,其張揚的個性與“返璞歸真”的藝術表現會給讀者很多創作上的借鑒和啟發:黛玉最后推薦的是“陶淵明、應揚、謝、阮、瘐、鮑等人的”詩作,這些,是被李白評為“蓬萊文章建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的作品,清新俊朗,骨氣端翔,已是“提高級”的范例了。黛玉這樣的教學構思和安排,尊重認知規律,切合發展等級,在充斥功利教育的今天,很值得我們靜心學習。
四、穿針收線,以引為主
在與香菱“研究討論”的過程中,黛玉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個參與者和指導者,牽引點拔,不斷調動香菱的思維和表達激情:“共記得多少首?”“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你且說來我聽”“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這些提問,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深藏心機,始終關注著香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引得香菱在“老師”面前口若懸河,如開講壇,將自己學詩的閱讀理解、感悟體驗一一道出,如數家珍。連寶玉也聽得贊不絕口:“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味’你已得了。”黛玉下“針”之處,不只是銜接和推動,也有淵源分流之功。當香菱垂青王維的“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兩句時,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短短兩句,便道出了詩歌創作的傳承和借鑒。正因如此,在香菱的“夢中所得”中才有了“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這樣的佳句。
曹雪芹在“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中展示了他廣博的見聞學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力。而他在《香菱學詩》中寫絕了林黛玉的教學藝術。林黛玉確實是個好老師,她用耐心和真誠,煞費苦心又不著痕跡地為香菱制定了一套學習計劃,引導有方,讓學詩這件難事也變得容易,使香菱凄苦而短暫的生命釋放出最絢爛的光彩。她的教學藝術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材料。
參考文獻
[1]杜甫的詩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1》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