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音


2019年2月11日,《自然》雜志發表一篇標題為《中國和印度通過土地使用管理為綠化地球作出貢獻》的文章,作者稱近年來全球綠化面積正在擴大,盡管看上去氣候變暖和二氧化碳施肥效應是主要成因,但是從2000年到2017年的衛星數據表明,地球植被面積的擴大,主要歸功于中國和印度。其中,中國的綠色面積增長中有42%是森林,32%是農業用地,而印度的綠化則主要是農業用地(82%)造就的,森林增長面積僅為4.4%。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中國退耕還林、治理空氣污染和氣候變暖的舉措做了詳細的介紹。通過對中國模式的分析,作者在最后呼吁全球應該試著學習中印兩國的土地使用管理辦法。
在過去20年間,地球新增的植被面積相當于一個亞馬遜雨林,其中中國和印度就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增長,盡管兩個國家的土地面積加起來只占全球的9%。
中國是怎樣變“綠”的?
NASA數據讓我們在全球層面上理解了“綠化”這一現象,但事實上,中國的努力并非一日而成。許多人疑惑,為什么陸地面積僅占全球6.6%的國家,卻能為世界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綠色?這主要歸功于“世界之最”的造林規模,以及高產穩產的集約化農業兩把“刷子”。
彼時,三北地區因長期砍伐森林、過度放牧導致荒漠化日益嚴重,受此影響的區域約33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34%,首都北京一度成了沙塵暴重災區。更關鍵的是,作為北中國的天然屏障,這里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生產力極低,每公頃農田僅2000公斤的糧食產量,令百姓的“米袋子”難以為繼。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啟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投資40億元、三個階段、七期工程,經過40年的持續治理,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提高到33.3億立方米,年均沙塵暴日數從6.8天下降為2.4天。
就在2018年11月4日,“三北工程”重點區域、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官宣即將“止沙生綠”,這個被作家肖亦農譽為“人類貪欲的兒子”的人造沙漠,獲得了聯合國的盛贊;“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1.86萬平方公里荒漠,1/3變成了綠洲,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
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也變成了“江南米糧倉”,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報告顯示,三北工程區年均增產糧食1057.5萬噸,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并駕齊驅。河北省燕山工程區以“山頂松槐,山間干果,山腳鮮果”立體配置的綠化格局,經濟收益增加了 10多倍,輻射帶動農戶3萬余人,不僅生態資源得到了保護利用,更在綠水青山中找到了金山銀山。
當然,還有實行20年的“天然保護林工程”,以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保住了9.66億畝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改變了農民墾荒種糧的傳統,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林茶、畜牧等生態經濟產業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沙區,從山區到平原,中國地圖上的綠色正以北京為起點,一點點向西北方向擴展。截至2018年,中國森林面積達2.08億公頃,人工林保存面積達6933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NASA還研究指出,中國增綠的32%還來自農田,與印度農田的“綠化”主因灌溉和肥料施用不同,中國則主要依靠可持續的“集約化農業”。作為農民權益資產化、科學化、加快城鎮化的重要舉措,三農問題,已經連續十六年登上中央一號文件。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工程等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廣泛開展的全民義務植樹,扎實推進的部門綠化和社會造林,讓綠色中國得以實現。目前,中國的森林面積達到31億畝,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覆蓋率21.63%。全國人工林面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3.3億畝擴大到現在的11.8億畝,穩居世界首位。
中國的“綠色奇跡”,令世界刮目相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我國年均新增造林逾9000萬畝,165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民共識。
“綠化樣本”的大國擔當
放眼全球,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成為風景獨好的孤島。熱帶雨林消失的生態影響難以靠其他地方的綠化來彌補。所以,植綠不是“單邊行動”,還得依靠“集團作戰”。作為國際合作的推動者,2017年,中國推動建立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從“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到政府、企業、農牧民、科技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模式,中國智慧“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希望之光”。積極作為、共享經驗,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以自己的成功實踐樹立了“綠色樣板”。
2017年1月,中國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闡述的:“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應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背浞终宫F了我們的大國胸懷,中國不僅自己要走綠色發展之路,更愿意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讓“中國樣本”造福世界。
以2018年9月敲定參與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為例,中國科研人員結合塞罕壩、庫布其毛烏素沙漠等經驗成果,未來5年,將幫助非洲建成一條橫跨非洲撒哈拉地區的寬5公里、長7000公里的林帶,打造非洲防沙治沙利器。
在東非的肯尼亞,由中國公司承建的蒙巴薩一內羅畢標軌鐵路正式建成通車,這條鐵路不僅速度快,還專設14處動物通道,其中6處為大型通道,凈高6.5米以上,讓大象和長頸鹿等非洲草原的大型動物可以“不低頭通過”。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干事馬可·蘭博蒂尼稱贊:中國企業已證明,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做到環保。
此外,中國還通過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等途徑,為一些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的話說,中國現在正處于一個轉折點,致力于建設一個更加綠色的家園。成果是顯著的,但挑戰,也不容忽視。
從國土“更綠”上分析,三北工程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由于森林覆蓋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09個百分點,修復的生態系統尚不穩定,一些地區防護林老化、退化、遭遇有害生物侵擾,影響著綜合效益的發揮,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地“適地適樹”。
但倘若為了保護天然林全面禁止商業采伐,木材短缺的問題可能更為突出。根據國家林業局數據,2017年木材生產銳減了近4737萬立方米,相當于2014年全國商品材產量的60%。因此,植樹造林不單是種樹,而是要建設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方是長久之計。
從國土“更凈”上分析,以濱海濕地為例,1970年以來,濱海濕地受圍墾和填海,中國紅樹林面積消失了約一半;去年9月底,受工礦建設、資源開發、城鎮農田擴張,生態空間被大量擠占,自然岸線和濱海濕地持續減少。但令人欣慰的是,國家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現象,嚴控“圍填?!?,并實施一系列的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比如藍色海灣、南紅北柳、生態島礁等工程。
站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局觀上,更綠、更凈、甚至氣候更好,都應放在整個生態系統上,從“全球一區域一地方一社區”多個空間尺度去研究解決方案。眾人拾柴火焰高,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挑戰,中國正在以大國的擔當與世界各國一同攜手,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