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沉

903年12月17日,美國人萊特兄弟打造的“飛行者l號”成功首飛,開啟了人類“飛行時代”。這一偉大發明帶來的一個直接的結果,是給了乘坐飛機的人空中就餐的機會。雖然此后的上百年中,絕大多數的時候,飛機餐(即航空配餐)留給人的印象都和美味相距十萬八千里遠,但是回顧飛機餐的前世今生,這一份看似普通的飛機餐其實折射出的是世界民航100多年的發展歷史。
最早的飛機餐出現在1910年
現有的資料顯示,人類航空史上的第一份配餐1910年出現在從英國倫敦飛往法國巴黎的航線上,當時每份午餐售價3先令(1英鎊=20先令)。當時執飛這條航線的是亨德里·佩奇飛機,不過由于飛機條件十分限制,所以乘客吃到的午餐均為冷食,而這一吃就是20多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種各樣的招數都出現過。譬如曾經有一本講述飛機餐發展史的書,其中記載了最早的飛機餐加熱器,其利用的是生石灰加水放熱的這一化學反應原理。雖然想法巧妙,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端也令人沮喪:生石灰加水會放出大量的熱,這種操作雖然看不到一絲火苗,但卻可以輕松把牛排烤糊!
因此,在當時的飛機環境下,由于面臨著嚴苛的食品安全監管、飛機狹小的室內空間、航空運輸的不便等限制,使得簡單的烹飪任務變成了極具挑戰性的一件事。
由于更換了大批帶有空中廚房的新型道格拉斯DC-3的客機,1936年,美國聯合航空成為第一家在飛機上增設廚房并為乘客提供熱餐的航空公司。盡管飛機上有了準備食物和儲存熱水的空間。雖然還是沒辦法加熱食物,所以乘務員只能在這小小的空中廚房中沖泡熱飲,做點三明治之類的小食。
從技術角度看,由于當時飛機的氣密性不佳,所以在正常的航線高度上,乘客是吃不到熱餐的。航空公司為了解決乘客中富人們的吃飯問題,從廚師料理食物開始到乘客用餐完畢,飛機必須下降高度,以便盡量減少艙內溫度對食物的影響。
但是,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飛機從平流層下降到對流層,很容易受到顛簸氣流的影響。這不僅對飛行員選擇航路、規避異常氣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飛機餐曾經也是奢侈品
上世紀50年代,機票價格的控制使得飛機餐迎來“黃金時代”。
當時的美國相關部門對機票價格的控制推動了飛機餐食的水平更上一層樓。根據美國有關部門的規定,航空公司運營相同航線,票價要統一。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分清楚航空公司到底哪家強,飛機餐的好壞成為旅客關注的標準之一。
當時的航空業,搭乘飛機旅行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而伴隨著增壓艙的出現,飛機餐的質量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提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告別了冷雞和水果的時代之后,桌布、銀器、紅酒、牛排、甜點,這些在地面上高級餐廳里能見到的東西也紛紛出現在飛機上。
美國泛美航空在1958年的一則廣告中宣稱:“高級廚師為您親手制作的精美餐品,讓您在旅途中獲得高級餐廳的享受,飛行從此與眾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飛機餐在當時甚至成為了一種奢侈品。
不過,飛機餐的“黃金時代”僅維持了短短的10年,之后便迅速進入“青銅時代”。
上世紀60年代,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走進了航站樓,飛機日益成為一種常規的交通工具。更多的乘客不再愿意花大價錢購買包含豪華大餐的機票。作為對消費者需求的回應,航空公司開始降低成本,將飛機餐承包給大型餐飲企業負責。這導致航空食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下滑,特別是經濟艙。自此,飛機餐開始從巔峰向下走。
作為世界早期高端航空服務業的領頭羊,泛美航空在上世紀60年代曾引領飛機餐的發展進入新時代。泛美航空在電視廣告中大肆宣傳它的商用客機上的神奇烤箱可以在300秒內快速加熱方便食品;2009年,隨著真空低溫烹飪技術的普及,各大航空公司都開始采用真空烹飪機加熱食物。
不過,這些新的技術和設備并沒有減少不斷增長的旅客對長年不變“菜色”的飛機餐發出的更多抱怨。
便宜又好吃?目前還是個全球難題
和國際航空業發展的軌跡相似,早期中國航班飛機餐食的品質還是可圈可點的。這是因為在中國民航發展的初期,只有身份、職業以及級別達到一定要求的乘客才能乘坐飛機,因此配餐的水準也相對較高。從為數不多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在早期的國內航班上,—是供的食物除了普通餐食外,還包括北京烤鴨等地方特色美食。此外,茅臺等白酒也曾經出現在一些航班上。
上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正在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隨著中美直飛航班的開辟,在美國泛美航空的舊金山一北京航線運營前,美方人員在前期考察時發現,首都機場沒有一個像樣的飛機餐飲供應單位,于是建議從北京起飛的航班先經停東京,在東京羽田機場補給餐食后,再起飛前往舊金山。
但中方認為,該方案不妥,于是請香港美心集團投資成立了北京航食公司。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資公司,自1981年5月2日開始為國際航班提供配餐。
上世紀90年代,乘機限制的放松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讓飛機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出行工具。同國際上的情形一樣,為降低票價吸引客源,航空公司對航空配餐逐步進行了調整,曾經高水準的飛機餐在經濟艙中已很難見到。
根據國際旅行餐飲協會的報告,飛機餐已成為乘客在選擇航空公司時排名前3的考量因素。對兩小時以內的短途飛行而言,不進餐或使用簡餐尚可接受:但對于跨飯點兒的長途飛行而言,飛機餐品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乘客的飛行體驗。
不過,從采購、初加工、熱廚、冷廚,再到冷藏、上飛機等,飛機餐要經過多道程序,整個“誕生”過程需要10個小時,而“生命”僅6個小時,出了航空食品公司超過6小時,飛機餐就要報廢。
所以目前來看,在短時間之內,如何在飛機上便宜地吃好,還是一個航空公司難以解決的全球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