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在西雙版納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身手矯健、勇猛異常的傣族獵人。有一次,這位獵人率眾外出打獵遇到了一只猛獸。 獵人向猛獸射了一箭,可是猛獸不但沒被制服,反而瘋狂地向獵人撲去。 猛獸步步緊逼,獵人無奈之下,爬上了身后的一棵大樹。誰料,猛獸也會爬樹,居然跟著他爬了上來。危急關頭,獵人折斷一根樹枝刺向猛獸。豈料,奇跡發生了,猛獸居然立刻倒地而亡。
這棵救了獵人性命的樹就是箭毒木。雖然這只是一則傳說,不過箭毒木倒是真真切切地存在著。

箭毒木是見血封喉的俗稱。見血封喉是桑科見血封喉屬的一種,又被稱為剪刀樹,生長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闊葉林中,在我國的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均有分布。箭毒木是一種高大的常綠喬木,一般高25—40米。它的樹皮很厚, 葉片為橢圓形或長圓形,能結出紫紅色的果實。
危險!
這些個體特征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不過要是說起箭毒木的樹汁,那可就厲害了。
箭毒木的樹干中可以流出白色的乳汁,汁液中含有的α見血封喉苷和β見血封喉苷毒性很大。毒汁如果進入眼睛,會使眼睛失明,如果接觸到動物或者人的傷口就更不得了了。毒汁很快就能使中毒者心率失常、心跳加速進而死亡,所以箭毒木才有了“見血封喉”這么可怕的學名。
此樹有毒,見血封喉!

箭毒木雖然極具殺傷力,但實際上這么多年以來,當地人已經和箭毒木建立了很親密的共存關系。那么,箭毒木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劇毒的樹汁可以制作防身用的毒箭;厚厚的樹皮因為富含纖維,可以用來做“布料”。云南地區的傣族人會取下樹皮,用木棒翻來覆去地敲打它,直到表皮與木質脫離,然后再將表皮整層取下,放入水中浸泡大約一個月。浸泡后的樹皮還要放到清水中反復清洗,這樣才能去除其中的雜物、毒素和膠質。清洗過的樹皮曬干后,就會成為柔軟結實的纖維“布”。這種“布”非常結實,用來做床墊最好不過了,睡上十幾年也不會損壞。纖維“布”撕開后再經過紡織加工還可以用來做傣族姑娘愛穿的美麗筒裙,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
隨著森林不斷遭到破壞,箭毒木的數量也一直在減少,現已成為我國瀕危保護植物。好在當地居民都有保護它們的習慣,不會任意砍伐。現在,我國大部分箭毒木都幸福地生活在海南的自然保護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