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和推進新時代強國強軍偉大事業中,高度重視革命文化繼承弘揚,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要繼承革命文化,從中國革命歷史、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中汲取營養。革命文化,是指引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于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一、革命文化促進強軍興軍的時代價值
革命文化豐富的底蘊、獨特的作用、鮮明的導向,能夠為新時代強軍興軍提供豐厚的政治滋養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為堅定官兵理想信念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文化價值取向的終極體現,是培育絕對忠誠品格的根基。革命文化彰顯的絕對忠誠的品質,能夠涵養官兵的革命氣節,強化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激發戰勝一切困難的精氣神,保持無堅不摧的強大戰斗力,夯實強軍興軍的政治保證;蘊含的崇高理想信念,凝結著我黨我軍共同的奮斗目標、價值追求和道德標準,能夠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凝聚起同心同德向前進的共同意志;體現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能夠使廣大官兵牢記我軍的根基、血脈和力量在人民,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人民群眾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永遠做人民利益的忠實捍衛者。
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不竭力量源泉。戰斗性是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革命文化凝結的愛國主義精神,處處折射出革命先輩舍身報國的赤子之情、為國效命沙場的志向擔當,能夠幫助官兵培塑愛黨忠心、報國情懷、強軍士氣,打牢心系國家、敢當大任、獻身使命的思想根基;蘊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軍人獻身使命的精神“底火”,能夠有力激發廣大官兵的意志斗志、決心信心、勇氣作風,培養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和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果敢意志,把部隊鍛造成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鋼鐵雄獅;蘊含的先進的軍事理論、戰略戰術和軍事法規制度,能夠幫助官兵探索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特點規律,研析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謀劃備戰打仗之策,演練非對稱作戰制勝之法,增強敢打必勝的勇氣底氣和制勝未來戰場的要領本領。
為錘煉官兵優良作風提供良好規范準則。規范約束是文化的重要功能。革命文化具有持久影響力的體現,就在于其不僅是一種觀念性規范,更是一種制度性規范,既通過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等支配和調節軍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又通過制度規則、條令條例、紀律規矩對軍人起著規范和約束作用。我黨我軍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嚴守紀律、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等優良作風,構成了革命文化的重要內容。新時代,賡續和發展這些優良作風,用制度規則規范調節官兵的言行和內外關系,能夠形成高度團結統一的戰斗集體,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始終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向前進。
為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提供豐富精神營養。文化的本質,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革命年代特殊的環境,使革命文化內化于軍人的頭腦中,成為造就優秀品格的偉大力量。正是在革命文化滋養下錘煉的赤誠報國、敢打必勝、英勇頑強、高尚品德等價值理念和精神特質,鍛造了一代代赤膽忠心的革命軍人,成就了一支支輝煌戰史的鐵血勁旅。這一先進文化,與“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背后厚重的文化依托,有著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用革命文化涵養“四有”時代新人,就能以文塑魂不變質、以文強能當傳人、以文勵志激血性、以文潤心有品德,促進官兵全面發展,這也是革命文化促進強軍興軍的根本價值。
二、革命文化促進強軍興軍的實踐要求
奮進新時代、強軍新征程,繼承革命文化,必須適應時代發展,扎根軍隊現代化建設實踐沃土,充分發揮廣大官兵的主體作用,不斷深化學習、固化制度、拓展平臺。
學好用好黨史軍史和我黨我軍優良傳統。把黨史軍史作為必修課,抓好常態化學習教育,引導官兵深刻把握我黨我軍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補足忠誠之鈣,堅定忠誠之志,蓄養忠誠之氣,不斷增進愛黨愛國愛軍的自覺性。注重優良傳統感召,堅持學傳統、愛傳統、講傳統,大力弘揚我黨我軍培育形成的特有革命精神,從中獲取精神食糧和信仰力量,自覺當好革命傳人。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旗幟鮮明地批駁歪曲歷史、抹黑先烈、詆毀英雄等錯誤言行,講好英模故事,引導官兵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始終做到紅心永向黨、鐵心跟黨走。
把革命文化的精髓要義固化為制度規范來傳承。通過法定程序,將革命文化中最富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寫進《憲法》《國防法》《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等法規制度中,將歷史經驗轉化為推進持續工作的良策,規范形成常態落實的制度機制,讓聽黨指揮的軍魂意識、先進的軍事理論、科學的軍事制度,以及敢打必勝、服務人民、嚴守紀律、犧牲奉獻等優秀精神品質,長期對強軍興軍發揮積極作用,持續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
借助多種渠道平臺發揮革命文化的熏陶教化作用。加強革命文化傳播,充分運用網絡、微博微信等現代媒介手段立體化傳播革命文化,通過革命傳統教育普及革命文化,讓官兵時時處處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發揮革命史館育人功能,利用重要節慶日、紀念日和重大教育活動等,組織官兵到革命教育基地參觀見學,接受精神洗禮、保持昂揚奮進姿態。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用革命文化繁榮文藝創演,持續推出底蘊深厚的文學、音樂、舞蹈、影視等精品力作,為強軍興軍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系陸軍工程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