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羽
一、教學方法
(一)朗讀法
王老師在這堂課中多處運用朗讀法,而且種類多樣,有學生自由朗讀、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教師學生分角色朗讀……可以說,朗讀貫徹了整個上課過程,其實這對學生投入課堂、積極思考是非常有利的。一來,當學生嘗試把文本語言朗讀得很到位時,他就必須思考“人物”說話時心中可能包含的情感,從而更加投入課堂學習中;二來,朗讀直接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過程中,學生實際上在逐漸形成語感,這種語感可以被其遷移到日常生活和閱讀寫作中。
(二)情境教學法
王老師在執教《去年的樹》一課時用了多種情境教學法,包括朗誦、多媒體配樂、教師詩意語言等,而且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幾個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它們共同為達成語文課的目標發揮作用,活躍了課堂氛圍且沒有使課堂偏離教學目標。
(三)練習法
語文課要指向語言能力的訓練,可是課堂上專門開辟一段時間讓學生做練習,不僅會明顯縮短課堂師生對話交流的時間,而且會讓學生覺得十分枯燥,產生抵觸心理,使練習的效果大打折扣。王老師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問題,把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并且每次練習都是在他已經觸發學生感悟的情況下,趁熱打鐵開始語言訓練的。王老師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寫作能力的提高重在平時點滴的訓練;寫作練習難度不需要設置得太高;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前要有一定的情感動力。
(四)比較法
王老師在教課文中的對話的朗讀時,引入了前面所學過的課文《巨人的花園》,這兩篇課文都是童話,但風格相差甚遠,一個語言生動活潑、描寫具體到位;一個飽含深情卻筆觸平淡,《去年的樹》無疑是后者。王老師為了啟發學生去想象、體會鳥與樹之間的情感,讓學生模仿前者《巨人的花園》來補充人物對話的提示語,這其實是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支架,這個學習支架起到聯系舊知又啟發新知的作用,實在是一舉兩得。
二、教學內容
王老師這堂課以《去年的樹》這篇童話的文本為載體,主要有三個教學內容:朗讀、寫作、品味感悟。前兩個是指向言語能力的訓練,最后一個是指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王老師沒有把工具性和人文性這二者割裂,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是互相融合、相輔相成的。
(一)教朗讀
1.多次重復。
同一段話,王老師會讓很多個學生朗讀,甚至一個學生朗讀多次,關鍵字詞也會讓學生重復多遍。首先,多次重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不同的語言文字有其內在結構,當學生對某一結構非常熟悉,已經形成下意識的語感時,他不知不覺就學會了運用。何況童話的語言要比一般的日常生活語言美很多,多次朗讀,對寫作能力的提高幫助很大。其次,當一個字、一組詞、一段話朗讀多遍時,就構成了強調,暗示學生這個地方很重要,就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感悟,便于挖掘深層意義。
2.添加情境。
在上述教學方法中已經提到,王老師為學生的朗讀添加情境,這是他貫徹詩意語文的表現。語文課要有語文課的“味道”,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語文課可以像數學、英語一樣生動活潑,但不能少了“詩意”。詩意氛圍營造起來后,學生的情感被激發,練習朗讀就事半功倍。
3.搭配音樂。
我認為音樂的使用與詩意氛圍的營造作用相類似,也是意在激發學生的情感。
(二)教寫作
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本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個“有機”指事物構成的各部分互相關聯,具有不可分割的統一性。學生投入教師營造的氛圍中后,必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在這個時候讓他們動筆寫鳥心中所想,實際上是給學生一種情感釋放的方式。這樣與閱讀有機結合的寫作訓練,使學生再也不用像“擠牙膏”一樣在腦中搜刮矯揉造作的好詞好句,而是直接用文字抒發心中情感。
(三)教感悟
《去年的樹》是一篇蘊含深厚友情的童話,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就可以是品味平淡含蓄的語言,感受鳥與樹之間真摯深厚、感人肺腑的友情。從教學實錄上看,王老師這堂課在調動學生感情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學生不但能夠全身心投入,而且可以做到設身處地,好幾個學生在課堂尾聲朗讀時聲音一度哽咽。本來喚起小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就較中學生要難很多,因為他們的人生閱歷太少,對生活中感人現象的體會也不夠自覺,常常停留在表面。王菘舟老師能讓這樣一群孩子感動得不由哭泣,這都得益于他濃厚情境氛圍的成功營造。
感悟雖是由讀者的內心而發,但也不能脫離文本的分析。比如課文中“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鳥兒唱”,王老師抓住了“天天”二字,反復讓學生讀,不但口頭上讀,還創造上述語境幫助他們展開想象。就這兩個字,師生們一起讀出了鳥會在不同季節給樹唱歌,會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給樹唱歌,會帶著不同心情給樹唱歌,會唱出不同風格的歌等等,基于這些想象,學生們才能得出鳥與樹之間情感深厚的結論。
三、教學流程
王老師這堂課的思路非常清晰,我想他在備課時一定注意到了這篇童話最大的特點——于平淡質樸的語言中展現真摯深厚的情感,但小學生習慣看生動形象的文章了,如此平淡的語言,怎么才可以激發出他們的深厚情感,怎么才能讓他們懂得文章留白的作用呢?只有讓他們去想象表情、想象外貌、想象心理,孩子們得出的答案必然是豐富多樣的,他們在作者留下的這片巨大空白中自由翱翔,感受到了“留白”的妙處,最后教師再對作者不寫表情、不寫外貌、不寫心理發問時,學生便會恍然大悟,明白這是作者故意為之了。因此,課堂總是要圍繞外貌、表情、心理一一展開,三個方面也正好是由淺到深的過程。
《去年的樹》是一篇童話故事,而王老師的課堂像故事課一樣,他娓娓道來,學生深深投入,語文課做到如此,才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直到結出豐碩的果實。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