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東
自新課改理念提出后,小學數學教師在改革中探索課堂新的組織形式,傳統單一、被動授課形式成為歷史,出現調動、發揮小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新式課堂教學方式,如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等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追求高效率、高質量的數學教學。
借助于高效課堂,教師扭轉了傳統數學中知識點多、講課時間不夠的不利情況。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教師轉變課堂角色和觀念以更好地完成授課。教師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遵循他們的認知心理,結合已有生活經驗開展授課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他們的數學思維。在此背景下,我結合目前小學數學現狀,就如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展開討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前設計中,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探究欲望,把每個學生都帶入課堂之中,以便更快地發現數學知識、探索學習奧秘,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運用數學知識。創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是一節課是否可以高效開展,是否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這有助于使其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巨大價值,體會到生活中數學的存在,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
在講解“倍數與因數”時,我問道:“同學們,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多關系,在這節課我們的關系是什么?”學生回答道:“你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是你的學生,我們相互依存。”我說道:“對,其實在數學中,數與數之間也存在著很多關系,我們這節課就來探討兩個數之間的倍數和因數關系吧!”緊接著,我展示了情境圖,學生根據內容,列出算式:3×8=24或8×3=24,引發他們思考看算式中每個數字表示的意義及分別叫什么。這種生活化情境問題導入促使學生遷移類比進入課堂學習狀態,降低他們學習的難度,提升本節課學習效率和質量。
二、開展探究,提升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內心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通過實踐來掌握數學知識,產生數學興趣,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新課改觀念指導下,教師注重實踐引導學生動口說、動腦想,這有助于從感性知識到抽象內容的轉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數學的樂園中有所學習、有所提升。自主探究活動是新課改教學的一大特色,廣大數學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方式來體會和領悟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體會到數學中的精神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知識信心,從而有效提升課堂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在講解“三角形面積”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設計采取動手實踐的方式來帶領班級學生探究面積公式計算方法,掌握和理解其中的推導過程,結合學習內容來提升應用能力,解決遇到的問題。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我拿出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模型(其中分別有鈍角、直角和銳角),要求每個人動手拼一拼、擺一擺等活動來交流,看如何拼、怎樣拼成圖形,探討兩個相同三角形究竟能拼出什么圖形,如何計算拼出的圖形面積。班級學生努力進行探究,看能夠拼成什么樣的圖形,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動手拼圖完成后,學生的作品呈現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多種圖案,這也為繼續學習打下基礎,使每個人在良好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多媒體教學,提高效率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好幫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來開展和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人從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教師快速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再適度提出問題引發他們的思考,從而產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即,教師在課堂中非常投入地講解,學生卻感到很難聽懂甚至出現厭惡的情緒,或者做其他事情,這主要由于教師未能激發學生興趣。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聲、光、色、形等來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刺激感官使他們產生濃厚興趣來提升效率。
在講解“軸對稱的再認識(一)”時,我通過運用多媒體出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來引發學生興趣,與他們共同觀察圖形的特點。在情境導入后,學生要拿起準備好的模型以小組為單位來討論手里的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找到判斷的標準。在討論完成后,大多數學生能夠自主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有部分學困生不能總結出來,此時,教師帶領他們加強知識理解,深入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確保不丟下任何一個人。在講解過程中,教室中的多媒體軟件也在展示圖形的對折,學生直觀、清晰地認識和了解圖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大大激發了感官,有效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
四、重視總結,形成體系
教學總結已經是小課堂數學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總結時,教師指導學生依據邏輯順序來總結知識,便于他們加強教材的理解,加快對知識的吸收。此外,課堂反思也是日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關鍵因素。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結合本節課教學深入開展自我反思,從側面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上完課后無所事事,這種狀態缺乏記錄課堂得失,更缺乏對教學實踐內容的反思和感悟。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反思和總結,教師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深入了解實際學習學情,確保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最好、最優狀態。
在講解完“分數的意義”后,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做思維導圖,可以劃分為五部分,即定義、組成與分類、基本性質、加減運算、大小比較等等。學生依據這些內容畫出思維導圖,找到知識點間的聯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借助于課堂總結,學生能夠內化知識,構建自身數學系統,發展數學學習能力。
五、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要注重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結合實際學情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使每個人在快樂中學習教材知識,體悟到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發展數學思維以形成知識體系。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