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碧清
語言習得是人類語言發展的進程。第一次語言習得,關系到兒童時代的語言能力發展。本文基于我多年的教學與實踐經驗,從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總結出學前兒童語言習得常見的幾個問題。
一、母語的干擾
母語干擾是語言習得中十分重要的問題。以閩方言為例,閩語方言區的兒童在學習普通話里容易受到本方言的干擾。幼兒在學習普通話時,由于所處語言環境為閩語,無論是說閩方言,還是操帶閩方言色彩的普通話,幼兒接受的語言系統并非標準的普通話教育。那么,幼兒獲得的語言主要有兩種:其一,是閩方言。主要來源于家庭當中的中老年人群的日常交際。其二,是帶閩方言色彩的普通話。主要來源于家庭中年齡較輕的人群。當然,并不能排除兒童通過觀看電視等影像資料或收聽廣播等音頻資料獲得的語言信息。但這些語言獲取通道比之前兩者的影響力顯然遜色得多。同時,由前兩種途徑獲得并模仿之后的語言習慣很難通過其他途徑在短時間內糾正。
二、相近讀音的混淆
學前兒童在剛剛擁有語言能力時,其聽辨能力尚處低級階段,其言語發聲能力也處于逐漸完善時期。在這種情形下,相似的兩種讀音,雖然在大人們口中存在對立,如z和j是存在對立的兩個音位:資zi≠機ji。由于這兩個音的發音部位及發音方法都十分相似(包括與之同部位的送氣音和擦音):
我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這兩組聲母在學前兒童的語言學中混淆度相當大。或將z組字完全讀如j組字,或將所有j組字都讀為z組,也有在部分字中出現兩讀的情況。
三、語言的類推作用
類推是世界語言的共性。主要表現在將原本不同的兩種讀音以其中一個為參照而推導出相同讀音。當大人在不經意間使用或提到某一事物的名稱時,由于沒有及時、精確地傳授其發音特點,兒童在模仿時就可能出現類推。比如,“電腦”這一單詞,普通話讀dian nao,而有些兒童則讀為dian dao。這是由于前個字“電”dian,無論對于說話者,還是接收者,都是相對清晰的,而后一個字“腦”nao,在兩字組的語流當中,其聲母的發音響度可能被削弱。而要分辨這個單詞中的兩個不同聲母,對于學前兒童來說是存在難度的。因而,幼兒就會將后一個字的聲母類推為d。
當然,類推只是個別現象,并不意味著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會因此而出現大量錯誤的類推現象。不過,對個別現象的及時修正仍是十分必要的。
四、情感因素的影響
以上我們提到的幾個因素都屬于語言因素。不過,除這些因素外,非語言因素也會影響學前兒童的語言習得。其中之一就是情感因素。具體而言,情感因素是指在語言學習中所帶的感情、情緒、態度、自信心、自尊心、進取心、求知欲等。積極的情感可以促進語言信息量的輸入。反之,消極的情感則可能阻礙信息的吸納。以實際教學來看,一個自我認同、自我肯定意識比較強烈的兒童,或者得到來自外界鼓勵和正確引導而建立起充分自信心的兒童往往比自我意識淡薄、缺少自信心的兒童更能積發出他們在語言習得上的積極性、主動性。
五、語言環境的作用與反作用
學前兒童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但體現出它受制于周圍環境的一面。自由、放松的語言環境能給兒童更好的發揮空間,而緊迫的成長環境會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不利于思維的健康發育。時下,雙語甚至多語教學成為一種潮流。這其中也存在一些跟風的成分,認為充分利用幼兒語言習得這一黃金期可以事半功倍。我們認為,在提倡激發兒童語言潛能的前提下,仍應當因材施教、合理安排,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另一方面,語言環境還包括所處的文化環境。語言也只有植根于文化環境中才得以生存和發展。文化是個包羅萬象的概念,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談文化對語言習得的影響似乎有點過于寬泛。然而文化差異是不得小視的。例如,在漢語中,兔子被認為是跑得很快的動物。同樣,英語中也有“as fast as a hare”,意思是像野兔一樣快。不過英語的“as timid as a hare”翻譯為漢語即是膽小如鼠。也就是說,英語中的hare(兔子)還是膽小的象征。對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語言習得,特別是第二語言習得中,有必要引入文化教學。即讓兒童了解西方的文化典故及內涵。針對學前兒童,只能循序漸進,從婦孺皆知的西方宗教故事或神話傳說入手,在趣味性中培養起基本的文化素養。
六、性別因素
性別因素在語言能力上的差異顯現為許多人所認可。以同齡學前兒童來看,女孩學會說話往往比男孩略早,掌握的詞匯量及表達能力也略強于同齡男孩。在語言類的比賽中,女生獲獎的比率也大于男生。有些人認為這是性別在語言能力上具有先天的差異。即女孩比男孩的語言能力更強。我們更傾向于認為其差異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社會角色扮演的不同在語言能力上的反射。
比如說,一個有一男一女兩個小孩的家庭,父母對男孩說話時的語氣、使用的詞匯可能與他們跟自己女兒說話時不太相同。由于人們對男孩的定位是剛強的、直率的,因此多使用祈使句、肯定句。反之,對女孩的定位是柔弱的、含蓄的,因此多使用委婉的選擇問句、疑問句。另一方面,女性對于周圍事物的觀察通常更細膩、更敏感,這有利于她們對觀察對象感性的認知的加深,從而激發語言表達的欲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男孩語言能力在后天也絕對遜于女孩,我們也只是從大部分的調查研究中可以說性別在兒童語言習得中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因子。這問題還有待于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七、家庭的經濟因素
家庭是兒童最為重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由于兒童所處的家庭本身具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對兒童語言習得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經濟情況較好的家庭中,能夠為兒童的語言習得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很多家境優越的兒童在較小的年齡就可以接觸到系統的語言訓練和學習。目前社會上很多的早教課程或者藝術課程中,都以鍛煉兒童的語言能力為主要內容。有的藝術課堂會開設專門針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課程,如小主持人課程等,從而能夠使兒童通過鍛煉提高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但目前社會上這種專門針對于兒童的語言鍛煉課程價格較高,很多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很難長期為兒童創造這樣的語言習得途徑,從而造成了不同家庭之間的兒童,無法平等獲得語言習得資源。家庭的經濟因素除了對兒童的語言專業訓練方面具有差異性,在日常的生活內容當中也會給兒童帶來不同的語言習得條件。
根據研究顯示,經濟情況較好的家庭中,每年的國內和國外旅游次數明顯高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而旅游是一項有效鍛煉兒童語言思維的途徑。通過旅游可以使兒童增長見識,從而能夠為兒童提供更多的語言素材,從而幫助兒童有效積累語言經驗。另外,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可以帶領兒童參與國際旅游,兒童在非母語國家中能夠接觸到更多的非母語內容,從而能夠幫助兒童提前體驗到非母語語言環境,從而在學習外語時能夠更好地掌握語言的特點。
八、兒童照料方式的影響因素
由于我國兒童照料方式有著一定的區別,從而在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也表現為不同的特點。對于兒童照料,目前我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方式主要有長輩照料、專業機構照料以及雇傭者照料。這三種照料方式給兒童語言習得提供了不同的條件。由于我國很多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因此很多老人承擔起了照料晚輩的職責。因此,老人的語言習慣對兒童的語言習得產生著重要影響。由于老人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普遍對語言習得的后天影響認識不足,因此在日常照料過程中很少對兒童語言的具有針對性的培養,而是通過兒童先天具有的語言習得能力進行語言的掌握。這種長輩照料條件下的兒童語言習得,能夠為兒童提供一個較為輕松愉悅的語言氛圍,從而降低兒童在語言習得時出現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但長輩照料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由于老人的語言內容往往沒有年輕人豐富,從而無法更好地幫助兒童積累語言素材,從而導致兒童語言的單一性。專業機構照料方式主要有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
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年齡較小的兒童,這些兒童普遍具有語言習得能力發展不成熟,語言知識和技能積累有限的特點。在幼兒園的教學中,語言教學是其中重要的組成內容。幼兒園老師通過組織幼兒背誦詩歌等形式來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幼兒園的照料過程中,幼兒可以收到較為系統的語言鍛煉,從而幫助幼兒提高語言習得效果。小學階段的語言習得主要是通過語文課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通過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有一個綜合性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分為課文閱讀、分析以及寫作,語文老師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雇傭者照料也是目前社會中的一種較為常見的兒童照料方式,很多家庭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兒童的父母及其他長輩不具備親自照料兒童的條件,因此會雇傭他人對兒童進行照料。由于照料者與兒童之間往往沒有緊密的聯系,從而使得很多兒童無法有效地與照料者進行語言交流溝通,從而降低了兒童語言習得和鍛煉的機會。另外,照料者往往以確保兒童飲食、安全等為主,對于兒童語言習得的專注程度不足,從而給兒童語言習得帶來一定的影響。
九、父母的影響因素
俗語說,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兒童的語言習得有著極大的影響。由于兒童父母的學歷、素質、語言習慣等都有著一定差異,因此兒童在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從而造成語言習得水平的不同。由于大多數的父親比母親的語言更加簡練,因此兒童在語言積累方面會受到母親更多的影響。如果母親在與兒童溝通是能夠注重對語言質量的提升,將對兒童語言習得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由于母親的語言聲音更加柔和,能夠給兒童以舒緩和安全的心理暗示,從而使兒童能夠提高語言應用的意愿。隨著我國年輕一代的學歷和素質的整體提升,能夠為兒童語言習得創建更好的條件。父母素質越高,對于語言內容和形式的把握和控制水平越高,從而能夠使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學到更為規范的語言內容,避免不健康、不規范語言對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父母對于低齡兒童的母語認知和掌握具有著極為明顯的影響,通過父母有效的語言傳遞,能夠使兒童形成良好的母語探索和創新發展方式,從而提高低齡兒童的語言水平。
十、兒童生理因素
由于兒童的語言習得必須建立在生理機能的發育基礎之上,因此兒童生理因素也是語言習得的重要影響內容之一,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聽力系統或者語言系統出現障礙的兒童在進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會受到較大的阻礙。另外,由于兒童先天口腔結構組織會存在一些差異,使得一些兒童在咬字發音時會遇到一定的阻力。對于這些由于生理性因素而影響到語言習得的兒童,可以采用后天干預措施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例如,對于聽力系統有先天障礙的兒童,可以利用助聽設備提高他們對于外界語言內容的獲得效果。對于發音障礙的兒童,可以通過發音矯正來增強語言能力。
十一、結語
語言習得在學前兒童的成長教育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兒童語言能力日趨完善的階段,也是諸多言語習慣逐漸形成的階段。應當重視這一階段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給予正確的引導。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