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認為,最終幫助美國打贏“冷戰”的,
是月球上的那面美國國旗。如果沒有太空戰場,
人類可能要在熱核戰場上一決高下
登月,對于現在的大多人來說只是寫在課本里的歷史事件,它具有太強的未來感,似乎不應該發生在過去。
當我們仰望星空,對未知而浩瀚的宇宙壯懷激烈時或許想不到,當年,把人類從地球送到幾十萬公里之外的月球,再讓他們安全返回,這個在當時看來接近瘋狂的想法的起源一點兒都不浪漫,它源自實際的政治因素,而且只有短短十幾年的歷史。而這個登月計劃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打敗蘇聯。若繼續追溯,實現登月的很多關鍵人物和技術又都是起源于戰爭的需要。
但是,當人類第一次把足跡印在了地球之外的另一個天體之上時,這項成就已遠超一切政治因素的干擾,成為人類在20世紀完成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永載史冊。它對人類整體帶來的影響,至今難以全面衡量。
被死亡陰影籠罩的美蘇太空計劃
縱觀整個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一直生活在蘇聯的陰影之下,不但非洲和亞洲相繼“失守”,就連眼皮子底下的古巴也“淪陷”了。美國國內更是危機四伏,民權、平權、反戰、嬉皮等各種非主流運動風起云涌,攪得美國人民心神不寧。
進入60年代,在太空探索中,蘇聯已經全面占據優勢。在核戰爭的陰云下,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
據一位當年還在上小學的美國歷史學家回憶,1957年的一個早晨,他的小學老師,一位恬靜的修女,跌跌撞撞地闖入課堂,驚慌失措地向師生宣布了一個可怕的消息:蘇聯衛星搶先上天了!
11月,蘇聯又先于美國用火箭將一條名為萊卡的狗送上太空。而作為回應,美國海軍決定于1957年12月6日發射一顆不到2公斤重的衛星。數百萬美國人在電視上觀看了這次衛星發射的現場直播,結果火箭剛升空就發生爆炸,變成了一個火球。
這一切都極大地刺激了美國人的自信心,美國輿論變得更加焦慮,蘇聯可能很快會在下一步將宇航員送上太空,而且,他們還有可能掌握了在太空中發射武器的技術。美國人對于出現在天空中的各種不明物體也愈發敏感和恐懼,全美國報告發現UFO的頻率增加了4倍。
1958年7月,美國政府成立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應對與蘇聯在太空探索領域進行的競賽。
12月17日,NASA宣布了美國首個載人航天項目“水星計劃”——要讓人類宇航員盡快進入太空,再平安返回地球。
1959年5月,一群猴子搭乘著美國運載火箭上了太空,其中的大多數活了下來,這當然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在人類的太空計劃之上,在那個時代,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國衛星能夠順利進入地球軌道。美國整個太空計劃并沒有得到太快的進展,總統艾森豪威爾還大幅削減了對NASA的預算。
而競賽的另一頭,蘇聯的太空計劃仍在不斷向前推進,他們的目標要更加遠大:1959年10月4日,蘇聯第三次向月球發射的無人探測器,終于成功完成了環月飛行,并首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發回了地球。
“太空值得全人類盡最大的努力去征服”
1960年,美國大選意外地成為了美國太空計劃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61年1月20日,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統、43歲的約翰·肯尼迪在白宮前面宣誓就職。幾個月前,他在大選中擊敗了當時的副總統尼克松,在兩人競選中,總是回避不了一個爭論的主題——如何在冷戰中戰勝蘇聯。美國的努力自艾森豪威爾時期就開始了,但年輕氣盛的肯尼迪雄心比他的前任要大得多。在著名的就職演說中,肯尼迪把探索星際的奧秘作為科學工作的第一位,放在征服沙漠和治療疾病之前。
上任僅4個月,肯尼迪便于1961年5月25日公開發表演講,提出要在60年代結束之前把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他提出了一個雄偉的航天計劃——10年內登月,這個計劃以太陽神的名字命名,就是著名的“阿波羅計劃”。
肯尼迪曾在萊斯大學發表演說《我們選擇登月》:“太空值得全人類盡最大的努力去征服。有些人問,為什么是月球?為什么選擇登月作為我們的目標?他們也許會問為什么我們要登上最高的山。35年前,為什么要飛越大西洋?我們決定登月,我們決定在這個10年間登月。我們之所以選擇登月,并不是因為這件事很容易,而是因為它很難?!?/p>
肯尼迪沒有撒謊。就在1961年4月12日,蘇聯完成了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蘇聯在太空探測領域取得的進展再次給整個美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美國人在太空技術方面遠遠落在了“冷戰”對手的后面,而讓人類宇航員盡快登上月球,成為美國最有希望戰勝蘇聯的領域。
在當時,對美國的登月計劃最為樂觀的人大概就是副總統約翰遜。他認為美國人可以在大約1966、1967年左右登上月球。而旁觀者顯然遠沒有這么樂觀,一家位于英國倫敦的賭博公司當時把美國人能夠成功登上月球的賠率定為1∶1000。
1961年5月5日,“水星計劃七人”之一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完成了“水星計劃”的第一次載人任務。當時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大約4500萬人,通過電視直播觀看了這次發射。這次雖然短暫但完成得堪稱完美的太空計劃,極大地鼓舞了美國人的自信心。太空競賽的天平終于開始向有利于美國的方向傾斜。
肯尼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比蘇聯人早登上月球”
在最高層決心的鼓舞下,美國這架大機器發動了,有上百家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兩萬多名科學家和40萬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這項航天計劃。美國政府在“阿波羅計劃”上花錢也毫不眨眼,高峰時期NASA的年度預算高達60億美元,占美國GDP的4.41%。
值得一說的是,美國決定登月的根本驅動力來自于蘇聯太空優勢的壓力,然后才是對未知領域的好奇。
最初的“阿波羅計劃”根本沒有考慮科研的問題,采集月球巖石樣本與其說是為了科研,倒不如說是為了收集登月的物證。
當年負責“阿波羅計劃”的NASA局長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請求美國政府再撥出一筆經費用于太空環境研究,肯尼迪不耐煩地打斷了他:“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比蘇聯人早登上月球,否則我們絕不會花費這么多錢,因為我對太空不怎么感興趣。”
1962年3月阿波羅委員會召開了首次科學會議,討論是否應該增加一些科研項目。會議得出的結論是:“阿波羅計劃”必須以登月為主,一切行動都要為“冷戰”服務,科研不是重點,但條件允許的話不妨一試。
1961年12月,NASA宣布了一個新的載人航天項目以銜接“水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即“雙子座計劃”。為了推進“雙子座計劃”和接下來的“阿波羅計劃”,NASA開始急劇擴張。
而另一邊,蘇聯為了在競爭中先拔頭籌,也狠下血本。蘇聯在1964年10月12日又將3名宇航員送入了太空。這3名蘇聯宇航員在進行太空旅行前只接受了幾個月的訓練,在飛船中甚至都沒有穿太空服。最終他們都安全回到地面,并且創造了距離地面336公里的最新世界紀錄。而后在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又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并且在太空中停留了12分鐘。這兩次創舉之后,蘇聯宣布,他們的最終目標也是登月。
從1958年到1976年,近20年的時間里,僅月球探測器,美國和蘇聯就一共發射了108枚。極度密集的發射,使兩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迅速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建立了宇宙航行的知識體系。而航天技術,就在蘇聯和美國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競爭中大踏步前進。
但光輝的背后,是慘重的傷亡。在這個過程中,甚至有很多以人的生命安全為代價的冒險行為,例如蘇聯通過取消宇航員的艙內航天服來增加乘組的數量,美國在“雙子座計劃”中沒有為飛船設計緊急逃逸裝置、并在飛船中采用危險的純氧大氣等。
1962年6月,美國的兩位工程師甚至提出一個瘋狂的建議,如果想要盡快贏得太空競賽,只需要把宇航員送上月球而不考慮讓他們返程,登月工程就會簡單得多。他們說,可以用經過改裝的“水星計劃”飛行器把一個宇航員送上月球,然后向他運送食物和氧氣,等幾年之后技術更成熟了,再考慮如何把他接回地球——這樣的建議顯然不可能被認可。
這些瘋狂的舉動,讓很多宇航員殞命太空。如蘇聯最優秀的宇航員科馬羅夫,在返航時由于降落傘開啟故障而被摔得粉身碎骨;最慘重的一次事故是,蘇聯的助推火箭還綁在發射架上時就被錯誤點燃,引發的大爆炸造成現場上百人喪命,其中包括一位蘇聯元帥。
美國人太需要一個好消息了
在登月競賽中,蘇聯除了火箭技術和美國略有一比,其余關鍵技術都開始落后于美國。
從1965年3月23日到1966年11月,總共有16名美國宇航員在“雙子座計劃”的10次飛行中進入太空,為最終實現登月積累了知識和經驗。但在這種急切的心情下,人們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1967年1月27日,在一次名為“阿波羅204”的測試中,因駕駛艙內的電線發生短路引發大火,3名宇航員在火災中犧牲,這次測試隨后被追認為“阿波羅1號”測試。事后人們發現,“阿波羅1號”控制-服務艙的設計過于漫不經心,其中的電線錯綜復雜,總長度居然超過了20公里。
“阿波羅1號”的事故也打擊了美國人的信心,人們開始對能否成功登月產生疑問。與此同時,之前一直激勵著美國不計成本進行登月的政治因素逐漸發生了變化,美國民眾對于登月的態度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1966年的美國社會波濤洶涌,國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而在國際上,美國深陷越南戰場,在國內激起了反戰浪潮。處于越戰和民權運動中的美國人開始認為太空計劃是浪費錢,有這么多的資金,還不如用來改善國計民生。一時間,混雜著懷疑、悲傷和憤怒的情緒,有人認為“阿波羅計劃”可能會被取消。
另一方面,當時美蘇兩國的敵意也不似幾年前那樣強烈。在一次民意調查中,90%的美國人已經不再在乎誰會先登上月球。
但美蘇兩國的登月競賽并未停止。在各種打擊和質疑聲中,NASA仍繼續推進著“阿波羅計劃”。
為了不讓“阿波羅1號”的悲劇重演,1500名工作人員拆解了出事火箭,檢查每一個細節,尋找各種安全隱患。他們總共檢查了8000個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建議做出1697處改變。調查這次事故的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長達3300頁的調查報告。在改進設計中,單是針對指令艙就做出了1300處修改。
1968年12月21日,“阿波羅8號”發射升空。在圍繞地球軌道運行三周之后,它再次點火,離開地球軌道進入月球軌道。3名宇航員繞月球飛行,成為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類。
在“阿波羅8號”之前,人類的天空探險還只局限于近地軌道,而“阿波羅8號”是人類第一次徹底擺脫地球引力圈,在茫茫宇宙長途奔襲了38萬公里,進入月球軌道飛行,為登陸月球作最后的準備。
進入月球軌道后,宇航員安德斯的主要任務是為月球拍照,以便NASA選出合適的登陸地點,他無意間抬頭一瞥,看見地球正從月球表面升起,下意識用鏡頭記錄下了這美輪美奐的一刻。
此時,遙遠的美國大陸正逢1968年圣誕節,但這并不是一個快樂的圣誕節:8個月前,偉大的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6個月前,最有希望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羅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而他的哥哥約翰遜·肯尼迪,“阿波羅計劃”的倡導者,早在5年前就遇刺身亡,為動蕩的60年代拉開序幕;1968年,平均每月超過1500名美國士兵在越南陣亡。
這一年的美國,到處都是示威騷亂。美國人太需要一個好消息了,而“阿波羅8號”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美國人的信心。
當宇航員安德斯拍攝的圖片傳回地球,人們都驚呆了:灰黃而貧瘠的月球表面,升起一輪蔚藍色的地球。月球的荒涼灰朦和地球的生機勃勃并列在月地平線上——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另一個天體俯瞰自己的家園。
這張照片被命名為《地升》,它引起了和平活動家約翰·麥克尼爾的注意,他把它印在國旗上送給了紐約中央公園。一名美國詩人如此說道:“我們現在已知,我們是血脈相連的真兄弟,地球上的人們應團結?!?/p>
《時代》雜志把“阿波羅8號”的3名宇航員評選為當年的年度人物,其中一名宇航員還收到一封匿名電報,上面寫著:“謝謝‘阿波羅8號’的宇航員們,你們拯救了1968年?!?/p>
人類第一次被一件和戰爭無關的事情吸引了幾乎全部的注意力
1969年1月6日,NASA終于確定了“阿波羅11號”的3名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邁克爾·柯林斯和巴茲·奧爾德林。
根據NASA的傳統,宇航員們可以為自己乘坐的飛行器命名。3名宇航員將指令艙命名為“哥倫比亞號”,登月艙則命名為“鷹”。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在萬眾矚目中直上云霄。按照計劃,到達月球附近后,“哥倫比亞”號將繞月飛行,并分離出“鷹”號登月艙,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將乘坐“鷹”前往月球,柯林斯則留在“哥倫比亞”號上,無緣登月。臨出發前,柯林斯接到命令,如果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一天內無法返回,他將獨自駕駛飛船返回地球。
“阿波羅11號”抵達地球軌道后,蘇聯主動聯系美國,說明“阿波羅11號”和蘇聯航空器之間的通訊不會發生干擾。
第二天,蘇聯再次主動聯系NASA,向他們公布了正在月球軌道上運轉的“月球15號”探測器的軌道信息,并且保證登月的3位宇航員不會與蘇聯的探測器相撞——這是蘇聯第一次向“冷戰”對手公布自己正在工作的探測器的精確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波羅11號”發射前半個月,蘇聯搶先進行了一次登月火箭的發射,但是失敗了。
1969年7月20日,兩名人類宇航員從“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內相繼走出,第一次把人類的腳印留在了地球之外另一個天體的表面。
在人類歷史上很難再找出比這更具轟動效應的事件——除了事件本身意義非凡之外,借助現代通訊工具的幫助,地球上將近有6億人通過電視觀看了人類第一次登月的現場直播,這個數字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六分之一。考慮到當年的電視機仍然屬于奢侈品,可以說全球幾乎所有有條件的人都看了那場直播,人類第一次被一件和戰爭無關的事情吸引了幾乎全部的注意力。
這是一個撬動地球的故事
“阿波羅計劃”的成功震驚了全世界,美國一舉取代了蘇聯,成為人們心目中美好未來的象征。不少歷史學家甚至認為,最終幫助美國打贏“冷戰”的不是經濟,也不是社會制度,而是阿姆斯特朗插在月球上的那面美國國旗。否則,雙方只能在熱核戰場上一決高下了。換句話說,歷史學家們認為“阿波羅計劃”阻止了一場有可能毀滅人類的熱核戰爭。
當時最出眾的知識分子不約而同地描述了阿波羅登月對他們所帶來的巨大心靈沖擊。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本布里奇說,這“是一次超越凡俗生活的偉大嘗試,通過奇跡般的成就超越人類的極限。這是一個關于工程師們試圖到達天堂的故事”。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雷·布雷德布利充滿詩意地寫道:“距今一萬年后,未來的人們回顧起來會說,1969年7月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月份和最大的日子。數百萬年來我們一直被束縛在地球上,期待某一天能夠登上月球。最終,我們沖破束縛獲得自由,人類的精英在那一晚飛進太空,并將永不停止地繼續向前飛翔?!?/p>
在首次登月成功的激勵之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開啟了各自的登月和太空探索計劃。
就在登月20多天后,1969年8月14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向上海來京人員下達了新的重要任務:“上海要建航天基地。”
周恩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已不允許我們再拖下去了,你們知道,國際上已進入了太空時代,美國已宣布要登上月球了,我們也應該跟上……上海不僅要搞好導彈科研生產,而且要研制衛星和運載火箭。北京已經開始在搞了,但上海還是不能放松,上海也要抓緊搞,由國家科委做出安排??蒲辛α坎粔颍梢栽偌訌娨恍?,中央的一些在上海的科研單位可以抽調幾個歸航天基地。”
雖然阿波羅登月進行了現場直播,但因為各種歷史原因,中國人并沒有接收到來自月球的電視信號,周恩來說:“美國已宣布要向全世界實況轉播阿波羅登月,我們能不能首先把衛星接收設備搞起來,使中國也能看到人類登月球的實況?”
這些指示下達后,上海成立了專門領導研制運載火箭和衛星任務的領導小組,將周恩來交辦的任務命名為“701”工程,在全市展開300多家協作單位的大會戰,這不僅翻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而且對中國的航天事業和整個國防尖端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阿波羅計劃”還帶來了另一個禮物:太空競賽所帶來的技術推動了人類歷史的改變,比任何一種曾經預言過的方法都要深刻。據NASA統計的結果顯示,“阿波羅計劃”累計帶來了近2000項重大技術發明,而它們悄無聲息地改變了整個世界。就美國而言,隨著上世紀60年代人類太空飛行進程的加速,美國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特別是在物理領域,幾乎增加了3倍??梢哉f,阿波羅讓美國更加有智慧。
有人計算過,“阿波羅計劃”的投入產出比高達為1:14,推動了從醫藥到金屬制造業等幾十種行業的發展。航天工業從此成為美國的領先產業。更重要的是,“阿波羅計劃”還引領了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繁榮的浪潮,“阿波羅11號”登月的時候,如今人口中的大半都還沒有出生,而現在,他們都在使用“阿波羅計劃”所帶來的科技。
“在去往月球的路上,讓我們重新發現了地球”
由于政治原因,“阿波羅計劃”誕生在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最終也因為政治原因被終結——1972年,隨著“阿波羅17號”返回地球,人們開始對登月感到厭倦,“阿波羅計劃”也隨即被尼克松終止。
從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這3年多的時間里,總共有12名宇航員因為“阿波羅計劃”踏上了月球。在“阿波羅計劃”終止后的幾十年里,人類就再也沒有到過月球了,甚至連地球軌道都再也沒有離開過。
在“阿波羅計劃”實施時,美國社會不乏對它的批評者。他們曾質問:“當世界上還存在貧窮、疾病、仇恨的時候,美國為什么要耗費那么多資源把宇航員送上月球?”在經歷了最初的狂熱與成敗之后,人們開始思索這樣一個問題:載人太空飛行究竟意義何在?
1986年,《華盛頓郵報》刊載了一篇文章,對太空飛行提出質疑。文章援引一名物理學家的話:“我們在以錯誤的方式探索太空。在太空中不應該是我們的身體,而應是我們的頭腦——配備著火箭的腿和機器人的眼睛?!蔽恼抡f:“從務實的眼光看,阿波羅登月飛行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我們花了十年時間把人送上月球,他們做了什么?開車轉轉,撿幾塊巖石,打打高爾夫球(‘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曾在月球上打高爾夫球)。只需用十分之一的費用,一個機器人就可以完成上述工作——可能打高爾夫球要除外。”
另一方面,人們對載人太空飛行的另一層擔憂正在逐漸顯現:一張由“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拍回的照片顯示,月球上有一個廢棄的垃圾堆。NASA對此解釋說,那是阿波羅月球衛星實驗站的殘留物。
這情景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南極:許多年前,那里還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但伴隨著人類考察活動的深入開展,人們驚異地看到,這片曾經的凈土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
與此同時,登月造假的陰謀論也不絕于耳。陰謀論者聲稱,美國沒有登月,一切不過是好萊塢錄影棚里制作出來的假象,這是美國政府為了維護其在美蘇太空競賽中的勝利而精心設下的一個驚天騙局。特別是荷蘭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由美國大使贈送給荷蘭前總統德瑞斯的“月球巖石”曾被鑒定出是石化木頭,這更堅定了陰謀論者們的信念。
我們為什么飛出太空?或許正如一位評論員所說:“在去往月球的路上,讓我們重新發現了地球。”
對于地球,最令人震撼的“全身照”都和登月有關。人類為地球拍攝的最著名的《地升》和《藍色彈珠》兩張照片,正是迄今為止人類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離開地球軌道,宇航員們在進行繞月飛行和奔向月球的途中所拍攝的。
這樣的全景照片,讓人類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家園的美麗和脆弱。1969年7月人類首次實現登月后,第二年就誕生了第一個地球日,現代環保運動拉開了帷幕,這并不是一個巧合。
1967年,NASA公布了一張地球的全身照。對當年的人類來說,那張照片太震撼了,很多環保主義者后來回憶說,正是那張照片讓他們深刻意識到地球是一個整體,人類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保護地球環境才是唯一值得為之終身奮斗的事業。
1968年,拍下《地升》的宇航員也徹底改變,他原本是一個狂熱的“冷戰”分子,自從那次繞月飛行后,他不但變成了一個熱愛和平的人,甚至連宗教信仰都變了?!鞍⒉_9號”的一名宇航員同樣被地球的全身像震撼了,他說:“為了爭奪一條想象中的國界線,地球上的人們不停地打來打去。其實在太空里你根本看不到任何國界線,地球就是一個整體,一個美麗的整體?!彼貞浧鸶╊厍虻臅r候說:“我多么想能每只手都拿一個,對有沖突的地區說,從這個角度看,它還重要嗎?!?/p>
登月行動掀起了環保熱潮,就在《地球索引》出版后的第二年,美國的環保主義者們宣布成立了“地球之友”,并倡議每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
1970年,美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環保署(EPA),通過了第一個清潔空氣法案,拉開了現代環保運動的序幕。事實上,“阿波羅計劃”不僅提供了環保的動力,而且還提供了環保的技術。
50年過去,世界格局早已不再由美蘇兩強所主導,登月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政治因素和它的時代,成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阿波羅計劃”前后延續了10年,它所面對的問題更是涉及到人類千百年之后的未來,這正是“阿波羅計劃”留給人類的最大遺產。
在過去的這50年里,人類似乎已經將其遺忘,越來越局限于眼前,看不到或者沒有耐心去考慮長遠的未來。而在接下來的50年里,我們應該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繼承這筆遺產,再次抬起頭仰望星空。
幾千年來,中國始終對月亮充滿著各種浪漫的夢想,下一個登月的會是中國人嗎?
2019年,按照計劃,“嫦娥五號工程”將實施,實現月面軟著陸。屆時,我國長達16年的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將畫上一個句點。
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介紹:
“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的成功實施表明中國有能力到達月球,“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的成功表明中國可以安全著陸月球正面與背面,(未來)“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的采樣返回,(將)表明中國有能力從月球安全返回地球……
中國正在積極籌備載人月球探測,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早日實現載人月球探測。
在此基礎上中國將飛得更遠,要探測太陽系,2020年中國將首次探測火星……我們還將探測木星系統和星際穿越。
(責編/袁棟梁 責校/陳小婷 來源/《1969,飛向月球》,苗千/文,《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26期;《阿波羅計劃的遺產》,袁越/文,《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26期;《冷戰·夢想·成功·淚水——人類登月三十年》,伊茗/文,《黑龍江科技信息》1999年10期;《阿波羅計劃40年:登月任務改變世界》,同契/文,《科學之友》2013年第2期;《文明之光》,吳軍著,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