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呂正操去世后,有媒體稱“他帶走了一個時代”——57位開國上將自此全部離開了我們。呂正操跟隨過張學良,是八路軍抗日名將,當過新中國鐵道部長……從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在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大事件之后,他對子女念叨得最多的是:“人民永遠是靠山!”2005年1月14日,在百歲壽辰當日,他感言:“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
呂正操,原名呂正超,字必之,1905年1月4日出生在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海城市)唐王山后村,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母親生他時為免遭不測,把他藏到柴草垛里。戰后,日本人占領南滿鐵路,中國人必須繞道行走。呂正操家的菜地就在鐵路邊,他的祖父、大伯過鐵路時,都被日本人砍傷過。
呂正操五六歲時就恨日本人,他回憶:“山后村當時有一百多戶人家,東街富,西街窮,我們家住在西街。我是西街窮孩子的頭兒。我們做游戲打仗,騎著秫秸當馬,誰輸了誰就裝日本人。玩著玩著就真打起來了,有錢人家的孩子欺負窮孩子,我就領著窮孩子和他們拼命打。”
1913年,呂正操上村里的小學,老師為他取學名為呂正言,他覺得不稱意,在心里琢磨:上學讀書,為的是求知識,長大要當兵,操練好了才能打日本。于是,他打定主意,自己改名為“正操”。有一次,老師過鐵路人行橫道時,被日本人用戰刀砍得頭破血流。呂正操目睹此景,揮拳怒目:“長大了當兵打日本!”還有一次,一個鄉親過橋時被日本人用刺刀刺死,推到了河里。呂正操“眼看父老鄉親被日本人凌辱、屠殺,恨透了日本人”,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
呂正操上小學時,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提倡剪發。同學們都不敢剪,呂正操第一個站出來,把小辮子剪了。放學回到家,奶奶一看,就罵了起來。呂正操卻提著剪下來的辮子,得意地說:“剪下來有啥不好,上邊長滿了虱子!”原來,呂正操為了剪辮子,成心不梳不洗,讓它生虱子。
有一次,學校某富家子弟欺負窮學生,呂正操看不慣,揮拳出手。老師偏袒富家子弟,要罰呂正操打手板。呂正操氣急,舉板凳自衛,老師懼退。后來老師罰他背三篇古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祭鱷魚文》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要求他第二天完成。結果,呂正操當場默讀了兩遍后,自信地說:“我現在就背!”說完,背誦了三篇課文,竟一字不差。老師又驚又喜,嘆道:“是兒必成大才。”據呂正操晚年回憶:
爺爺和父親都沒念過書,所以對我念書很重視,每天放學后,爺爺都要我背書,他不識字卻嚴厲,我不敢糊弄他,只要一打“奔”兒,他就用煙袋鍋子敲我的腦袋。我念書還沒入門,怎么也背不好,常挨打。這次卻非常流暢地背下來了。從此我在學習上一下就開了竅。以后老師對我特別好。
1918年春,呂正操因貧輟學后,來到海城北關的裕德號繅絲廠當學徒。一次上工的路上,一個日本孩子擋住了他的去路,不讓他走,還踢了他一腳。呂正操憤怒地暴揍了對方一頓。不久,日本人將繅絲廠告到縣政府,絲廠經理和縣長都嚇壞了,呂正操卻站出來說:“是他先打我,我的腿還被踢紅了一塊呢。”絲廠經理和縣長跟日本人好說歹說,這件事總算過去了。
1922年,一位在張學良部下當軍醫的遠親向呂正操介紹,張學良的衛隊是新式軍隊,重用識字的青年人。呂正操從小就想當兵,以為扛上槍就能打日本,說服家人后,就入伍了,成為張學良衛隊旅1團3營9連的一名士兵。不久,衛隊旅部在部隊招考文書上士,呂正操考取后,到旅部副官處上任。其間,張學良看到他的字寫得不錯,就推薦他去考東北講武堂。
呂正操晚年回憶張學良時,仍然熱情滿滿:“我和張學良是同鄉,他也是遼寧海城人,對我特別關照。他是講武堂第一期畢業的,當時任講武堂監督,因此我們不僅是同鄉,他還是我的長官和老師。”
呂正操1925年從東北講武堂畢業后任張學良的副官、秘書,此后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他一直在張學良身邊工作或在他部下任職,深受張學良的愛國思想影響。
(責編/陳小婷 責校/聞立 來源/《呂正操回憶錄》,呂正操口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7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