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最近幾天,羽毛球圈最熱鬧的新聞莫過于李宗偉宣布退役。競技體育歷來是年輕人的天堂,一名已過而立之年的運動員宣布退役,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何以引起如此轟動?當然是因為李宗偉非同尋常的傳奇人生。
李宗偉的運動生涯橫跨5屆奧運會,獲得3屆奧運會亞軍、3個世錦賽亞軍,并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其中連續200周保持世界排名第一,作為一項里程碑式的偉大紀錄,難有人撼動。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天王級的運動員,居然沒有正式加冕過世界冠軍,真的無法不讓人為之嘆息。
如今,李宗偉結束了職業生涯。為了更好地紀念這位功勛卓著的偉大運動員,同時繼續欣賞天王級球員之間的精彩表演,借鑒其中的成敗得失,從本期開始,筆者將分幾個專題,單純從技術和戰術角度解析李宗偉在幾次重大比賽中與冠軍失之交臂的具體緣由。
2016年里約奧運會,李宗偉在半決賽中戰勝林丹之后,相信很多球迷心內心已經把冠軍許給了他。然而,競技體育不相信“同情心”,最后李宗偉還是以兩個18分不敵諶龍,屈居亞軍。
這場決賽,如果僅僅從得失分情況看,兩局的情況非常相似,但比賽過程反映出的勝負緣由卻又明顯不同。為了更加準確地分析得失,先就三種“失誤”屬性進行說明。首先,攻擊性失誤是指在主動進攻的情況下產生的失誤,這種失誤對勝負的影響最大,本該得分卻丟分,相當于負2分;第二,非壓迫性失誤是指在沒有難度的防守狀態下產生的失誤,它對勝負的影響次之;第三,壓迫性失誤是指在防守難度較大狀態下產生的失誤,它對勝負的影響相對較小。顯然,從兩局的比分結構表可見,李宗偉輸球都與“攻擊性失誤”較高有明顯關系。從比賽過程來看,前后兩局對于產生“攻擊性失誤”的原因卻有明顯不同。
第一局,李宗偉在整體攻勢上占優,間歇時一度11比7領先。之后,隨著“攻擊性失誤”的增加,李宗偉得勢不得分,優勢被一點點逆轉。而這一逆轉過程,主要源于他擅長的“控網突擊”戰術的失效。
一、網前細膩、突擊犀利是李宗偉的突出特色
眾所周知,李宗偉打法的特點一是網前技術細膩,控制網前是創造進攻和得分的有效途徑;二是抓突擊速度很快,突擊進攻非常犀利。在與諶龍的對決中,李宗偉仍然堅持了自身的擅長打法,并在局部爭奪中占據優勢。
如圖1-1所示,李宗偉在網前反手搓切對角,諶龍反手推對角。圖1-4顯示,李宗偉抓推突擊準備充分,并成功實施突擊頭頂殺直線(圖1-6/7/8)。諶龍防守擋對角,李宗偉上網以后略帶停頓,低點放網(圖1-12)。諶龍的移動明顯受到對手停頓動作的影響(圖1-14),上網速度受損,在被動情況下反手推挑對角,質量不佳,被李宗偉抓到機會,再次加速突擊頭頂殺直線(圖1-21/22/23/24),直接得分。
因為“控制網前”是李宗偉創造進攻機會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比賽過程中,他的整體準備意識主要集中在搶網和抓網前。
如圖2-1所示,李宗偉在底線正手拉直線高球,諶龍轉身準備反手回擊(圖2-4)。對于高手來講,在這種狀態下的擊球可以有N種可能,直線、對角、網前、底線均有可能。但是對于李宗偉來講,他的準備就是以抓網前為主。如圖2-6所示,在諶龍擊球瞬間,李宗偉抓網前的戰術意圖已顯現無疑。正巧諶龍選擇了反手過渡直線,所以等諶龍剛一出手,李宗偉就迅速撲向網前(圖2-7/8/9),撲殺得分。
二、李宗偉冒險網前捕殺的弊端
這一戰術策略在第一局的前半段貫徹得很順利,并因此取得暫時領先。然而,間歇之后,形勢開始逐步反轉,其中既有“戰術反制”的原因,也有網前處理的“運氣成分”。
如圖3-1所示,諶龍在網前正手放網,李宗偉仍然習慣于搓切對角(圖3-3/4/5)。諶龍上網后以反手放網應對(圖3-6),大家請注意,在諶龍準備放網之時,李宗偉已經全神貫注地準備抓網前。在諶龍出手瞬間,李宗偉不顧一切地跳上網準備撲殺(圖3-7/8/9)。這一次他的起動略微提前,明顯有搏殺痕跡,但幸運之神傾向于諶龍這一邊,諶龍的放網居然滾網而過。因為球在網上停頓,完全打亂了李宗偉的跳撲節奏,結果當然是無功而返。蹊蹺的是緊接著第二個回合,李宗偉在左場區又一次跳撲失誤。盡管這兩分可以歸結為運氣不好,但是在比分領先較多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如此冒險搏殺,值得商榷。
三、李宗偉戰術意圖太強被對手反制
因為李宗偉抓網前的戰術意圖太強,所以很容易被對手察覺并反制。事實上,通過看電視轉播可以聽到,第一局間歇時,教練便提醒諶龍:李宗偉的重點是抓網前,所以你的底線過渡球盡量要硬,少軟過渡。正所謂高手過招一點就靈,接下來的比賽,諶龍在底線的處理,硬抽壓過渡明顯增加,在網前的處理重復網前明顯減少,于是戰局逐漸向有利于諶龍的方向發展。
如圖4-1所示,李宗偉在網前反手彈推底線,諶龍轉身準備反手回擊。圖4-5顯示,李宗偉的意識仍然是在網前準備抓諶龍的軟過渡。但是,諶龍卻打出了反手抽壓直線(圖4-5/6/7),這顯然是有意而為之。李宗偉因為站位靠前,加之來球速度較快,超出了預期準備,他匆忙攔截,以失誤告終。
圖5是另一種反制戰術。圖5-1顯示,李宗偉在網前反手切放對角,從圖5-4的準備姿勢看,他的意識還是抓網前,侵略性非常強,有跳撲搏殺的意圖。諶龍沉著應對,非常有針對性地反手快推對角(圖5-5/6/7)。李宗偉因為逼網太兇(圖5-5),導致自身在底線的過渡被動(圖5-9),出手選擇大受限制,只能反手軟過渡直線。此時,諶龍的準備意識明顯傾向于網前(圖5-9),待李宗偉一出手,諶龍搶網快放(圖5-12)。高手相爭,一旦意圖被識破,后果不堪設想。果然,在諶龍早有準備的快放之下,李宗偉立刻陷入極度被動當中(圖5-15),無奈只能反手勾對角,被等在網前的諶龍一撲斃命。
反制戰術的成功,并不等于完全屏蔽網前球,但是機會必定越來越少。因此,李宗偉在捕捉到戰機時,要求會越來越高,恨不得一拍得手。圖6正好是這一情況的真實寫照。
圖6-1顯示,李宗偉在半場反手彈擊底線。諶龍有受騙傾向(圖6-3),因此回動到底線時非常被動(圖6-5)。此時彈拉高球風險很大,所以諶龍選擇了軟過對角。盡管如此,還是被李宗偉逮個正著,搶到了極佳的搓球攻擊點(圖6-8)。常規情況下,這么高的網前擊球點,只要簡單放網即可取得主動。但李宗偉并不滿足,隨著比分的接近和形勢的逆轉,他希望一拍制勝,所以對搶搓的質量要求非常之高。實際情況亦是如此,李宗偉擊出滾網球,遺憾的是沒有翻滾過去,反而落回了自身一側(圖6-12)。
綜上所述,第一局,李宗偉的戰術重點在網前,但因為對手的反制和搏殺,他的控網戰術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在多次網前爭奪中出現過多“攻擊性失誤”,這正是他得勢不得勝的主因。
四、體能出現狀況是李宗偉第二局失利的主因
進入第二局,開局算是平衡局面,比分交替上升。但是戰至7比8李宗偉領先1分時,局勢快速逆轉,李宗偉的攻勢銳減,而諶龍在攻勢上明顯反超。觀察與判斷實戰過程,此時李宗偉應該是體能出現了問題,已經無力支撐連續進攻。
證據一:他的反手高球不到位。如圖7-1所示,諶龍被動推挑直線,李宗偉轉身反手擊打高遠球。從圖7-4的狀態看,李宗偉的反手擊球點還不算太被動。依他的實力,回擊底線到位是不成問題的,但事實是李宗偉這次的反手對角高球不到位(圖7-8),被諶龍一個頭頂殺直線,一拍中的(圖7-10/11/12)。
證據二:頭頂對角高球不到位。如果說剛才的反手高球不到位是偶然的,那么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只能懷疑到體能問題了。
如圖8-1所示,李宗偉在底線回擊頭頂對角高球,質量差強人意(圖8-5)。如此機遇諶龍當然不會手軟,果斷起板扣殺(圖8-6)。李宗偉防守擋直線,隨后諶龍殺上網連續封殺成功(圖8-13/14/15)。在第二局的后半段,李宗偉因高球不到位被諶龍直接打死的就有3分。
證據三:起跳扣殺失誤明顯增加。如圖9-1所示,李宗偉在網前反手放網質量很高,諶龍上網被動挑球受限,出球有瑕疵。李宗偉快速后撤并起跳扣殺,正手殺直線,然而遺憾的是球飛出了邊線。從實戰過程看,李宗偉的后撤速度和起跳高度都沒有達到他本身的理想狀態,這與失誤有密切關系。在比分7比8之后,類似這樣的起跳扣殺失誤,李宗偉一共發生了4次。于是第二局的形勢就演變成:一方面李宗偉想節省體能,明顯減少了進攻次數,防守增加,意味著主動得分機會的減少,制勝主動權拱手相讓;另一方面,如果防守增加而反擊成功率高的話,也不是沒有制勝可能,但因為體能下降,本身不多的進攻成功率也不高。以上兩方面原因疊加,直接決定了李宗偉出局的命運。
綜上所述,假設李宗偉順利拿下第一局,按照他當時的體能狀況,跟諶龍拼第三局,基本上也是兇多吉少。回想起2017年馬來西亞公開賽決賽李宗偉對陣桃田賢斗,第二局時李宗偉也是打到了體能極限,如果最后一分沒有幸運之神眷顧,結果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也許有人會納悶,難道李宗偉的體能真的支撐不了兩局?可是,一旦得知李宗偉2018年的病魔噩耗,一切疑問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所以,任何人都不再苛求34歲、35歲和36歲時的李宗偉。面對比自己年輕10歲、15歲的后起之秀,他已經表現得完美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