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有羽
先說一個我聽到的小故事,故事主角是一位頗具潛力的男單國手陸光祖,他因為在2017年全運會上奪得男單銅牌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曾經他在省隊集訓期間,擔任過他的器材顧問的某行家L先生,回憶起陸光祖剛出道時的一個細節:某次重要比賽開始前,他焦急地找到L先生,問打得最順手的那支球拍的手膠松開了怎么辦。當時比賽就快開始了,L先生馬上幫他把手膠處理好,使其能夠正常參賽。
講這個故事,想說的中哪怕世界冠軍級別的選手,也會遭遇這種“鞋里的沙”式的細節考驗,在越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越容易讓細節變成魔鬼。
自2017年8月刊發表《如何優雅地纏手膠》后,感慨與讀者相伴了十余年。近期雜志的編輯再次與我溝通,希望我的文章減少晦澀,增加可讀性。多年來,我寫的裝備類文章的閱讀量巔峰仍然是那篇親近普通讀者的纏手膠指南,于是這期我繼續在原文基礎上,根據這些年配件材料的升級,還有讀者實際操作中的反饋,以及跟蹤分析林丹與傅海峰等左手運動員的纏膠習慣,展示魔鬼細節,繼續升級手膠內容。
內容:只談薄手膠
內容仍然以最常見的薄手膠為主,用《國家寶藏》開場的腔調問:有多常見?——繞地球三圈!
這個品類的銷量冠軍是Yonex 的 AC102手膠,其在約2012年上市的25周年紀念款——AC102ANV的外包裝上赫然印了“繞地球三周”。在此之前,在大盤版本的包裝袋背面則有“繞地球2.1圈”。看第一眼的時候,就感覺此廣告套路“還是熟悉的味道”,不禁聯想某奶茶的廣告“一年銷量繞地球一圈”。與理科生分析這個數據,屬廣告杜撰打臉商家那個梗,但后續有眼尖的人告訴我,YY那個不是每年銷量,而是歷史累計銷量,所以并沒有吹牛“放衛星”,說的確實是實情。
實際上,這個說法是為了展示薄手膠的用戶數量之多,所以我們以此為示范。其實,就纏法而言,其他類型的手膠也可以借鑒,并無本質不同。
材料:升級
第一層:減震膜臺產替代美產
避震膜又叫打底膜、減震膜、緩沖膜等,這兩年沒有什么變化,除了因為中美貿易戰,導致一部分美國產的避震膜價格大漲。于是,其他一些如臺灣產的,因為其性價比也挺不錯,被用來當替代品。當然,不差錢的讀者對于這一點可以忽略。實際上,這東西跟手膠屬于同一種原材料,都是聚氨酯,通過一些發泡工藝做得很輕很薄,像一層紗一樣,易于被我們使用。
另外還要提醒一下,這東西不可久放,儲存時間一長,就容易氧化成渣渣灰。因此建議及時用完,不要囤積。萬一要留存,也記得放進密封袋里。
第二層:隔汗膜、防濕膜工業版替代保鮮版
這幾年用過的隔汗膜基本分為兩種,保鮮版與工業版。
下圖左,薄紙芯版,這是我最早接觸的隔汗膜,其實應該是家用保鮮膜切成小個出售。
下圖中,厚紙芯版,應該是專門生產的隔汗膜,連寬度都跟薄手膠幾乎一致,但厚度仍然跟保鮮膜一樣薄。
下圖右,塑芯工業版,這種膜面更厚、強度更大,大到能抗穿刺,基本沒有辦法用手直接撕開,必須用剪刀開個口才行。韌性之強,不是前兩種保鮮膜質地的可以比較,于是后續操作中的“用透明膠帶封裝”也就可以省略了。
第三層:加粗條大盤替代單條
對比過細長的單條版與寬薄的大盤版,就纏完后的穩定程度與使用時的自由度而言,我選擇了后者,這樣還能繼續讓球拍“變長”3至5毫米左右,即加粗又變圓,還加長,又是大盤版,物美價廉,一舉多得。
第四層:固定膠帶寬替代細
以前用于示范的封口膠帶寬1厘米,膠面也比較薄。這種寬度與厚度,用在手膠封口上剛剛好,但用在加固加粗條的操作上就有強度不夠的問題。用一段時間后,膠面容易側滑與滲膠。后來改用1.8厘米寬、膠面也稍厚的那種,固定效果一下子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