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寧
“你不要這樣啦。”“這個包子好好吃哦。”在不少大陸人眼中,臺灣人的說話方式一直是“娘”的代名詞。
臺灣腔是什么時候出現的?至少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熒幕上的臺灣口音跟大陸還沒什么區別。真正讓兩岸徹底拉開距離的,是90年代后兩岸播音腔普遍被生活化的語言取代。
標準意義上的國語來源于北京地區的方言,但臺灣本地沒人說北京話。國民黨敗遷臺灣后,外省人來自大陸各地,這些主要聚居在臺北的人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了臺灣社會,他們通常用國語交流,因此其后代一般都能講一口相當標準的國語,被稱為“臺北國語”。
為什么“臺北國語”會導致臺灣腔變“娘”?
首先是外省人的出身。外省子弟的上層多來自江浙地區,“臺北國語”的鼻音比較輕,ing/eng這樣粗重的后鼻音在很多人的口語里面是不出現的,和蘇州話、上海話類似,聽感自然比較軟糯。外省人中也有很多人說山東話等北方語言,但他們大多是下層軍官和士兵,對“臺北國語”的形成產生不了什么影響。
臺灣本地人則以閩南話為主,閩南人講國語相當粗硬,被譏諷為“地瓜腔”。在文化中心臺北,這種腔調顯然不入流。在國民黨的推廣下,臺灣本地人極力模仿外省人的“臺北國語”。本地人的方言底子,使得模仿結果除了鼻音較輕,還會保留一些閩南話的特征,如翹舌音的缺失,輕聲的匱乏,等等。
另外,閩南語對語氣詞的使用遠遠多于大陸的普通話,這使得臺灣人的語氣比大陸人要親和得多。“太熱了嘛!沒差啦!我好熱哦!”也自然比“太熱了,沒差別,我好熱”顯得“娘”一些。
音高也是“娘”的主要原因。不難發現,“臺灣國語”的音高比大陸的普通話要更高一些。由于女性的音高天然高于男性,較高的音高自然讓人感覺更加女性化。這很可能是因為臺灣從閩南話轉向國語的過程中,女性起到了先鋒作用,導致女性的口音成為模仿對象。
除了語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臺灣教育相比大陸留下了更多的儒家痕跡,更注重“富而知禮”,多數臺灣人的說話方式自然比大陸顯得文氣陰柔。
(摘自《南腔北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