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南省長沙市楓樹山鴻銘小學的校園里,無處不在的篆刻元素讓人印象深刻。這些古色古香的篆刻作品,或端莊或奔放,或典雅或奇特,引得過往者不禁為之駐足,流連欣賞。然而,這些作品并非出自行家里手,它們僅是學校師生在篆刻特色課堂上的部分優秀之作,一枚枚小小的印章展示著學校篆刻特色教學的風采。
篆刻作為一門古老的技藝,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國的國粹之一。2017年3月,楓樹山鴻銘小學設立了篆刻教室。在小學設立篆刻教室,在湖南省屬首例。
學校通過組織“篆刻名家進校園”“篆刻大講堂”等活動,對全校學生普及篆刻文化和技巧。每周一次的“篆刻社團課程”中,同學們圍坐在方桌前,有的打磨印石,有的描摹設計,有的舉刀鐫刻,一枚枚粗陋的石頭在同學們靈巧的雙手下煥發出靈動之感。在創意的海洋里,在方寸印石上,同學們鐫刻出了各自對于美的感悟。蘸上印泥,在白紙上用力一按,紅彤彤的印蛻見證了同學們的付出與收獲,也為同學們帶來了快樂。
甘紫潼:這學期,我們學校新開設了篆刻課。第一次上課,老師帶來了很多泡沫板和迷你美工刀。我們都很疑惑,這是要干什么呢?原來,老師要讓我們在泡沫板上刻自己的姓。大家別以為很簡單,看上去很簡單的漢字,在篆書里其實復雜多了。我的姓相對還算是容易的,但是要刻好,也需要不少工夫。我覺得,學習篆刻可以培養我的耐心和細心,因為在每一筆的篆刻中,都要做到心手合一,細致入微。希望有一天,我能學好篆刻這門藝術。
彭妍筱:老師告訴我們學篆刻要先學臨摹,再上石,最后再用刻刀刻。聽起來非常簡單,但在學習中,我遇到了各種困難,根本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篆刻之前,老師先教我們寫小篆。寫小篆時,一定要細心,不能馬虎,不然就沒有那個味道了。我經常出現偏差,不是這邊少一筆,就是那邊多一筆,完全沒有章法。老師耐心地指點我,說這兒要圓潤一點,那兒不要太僵硬。就這樣,我寫得越來越好,很有成就感。
陶鍇謙:篆刻藝術源遠流長,好在它容易入門,我用半天的課程就基本掌握了最基礎的方法。我一旦開始制作它,就會一心一意,不受外界的干擾。特別是在我生氣、無聊、苦惱的時刻,篆刻往往能幫我消除這些煩惱。去年寒假,媽媽為了培養我的動手能力,特地為我買未了幾個篆刻用的石頭和一把篆刻刀。我打算為自己的名字刻一個印,設計、刻畫,忙得不亦樂乎,媽媽叫我吃飯都沒聽見。媽媽都叫了好多次,我還是繼續干著自己的“偉大事業”。最后媽媽忍無可忍,沖上樓來催我,我才戀戀不舍地去吃晚飯。
王琳嫣:剛開始學習篆刻時,我們經常會把握不好力度,一不小心就會將泡沫板刺穿,扎得這一個洞,那一個洞。在泡沫板上寫字也不容易,又要輕,又要分布均勻,不能有一點馬虎。雖然我遇到了很多挫折,可是這讓我的經驗更加豐富,后期刻得也越來越好,越來越棒。
雷耀開: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我最難忘的就是刻豬的故事了。元旦節的前幾天,篆刻老師要我們設計一個豬的形象。我拿起畫筆,勾勒出豬頭、豬身,以及豬腳。為了美化,我還在豬上面寫了一句“豬年大吉”,在豬下面寫了個“2019”。過了一會兒,我看見有同學在模仿我的畫,也許是我畫得太有藝術感了,那一刻我成就感滿滿呀。
長沙市楓樹山鴻銘小學專職篆刻老師譚清木:要把一枚其貌不揚的石料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要求作者具備深厚的文學書法功底,精心構思、縝密鐫刻。創作過程不但能增強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還能養成堅韌不拔、銳意進取的優秀品質。
我們欣喜地看到,這個課程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篆刻特長學生。2017年長沙市雨花區的學校特色藝術展演活動,展出了我校學生創作的“生肖印”“傳統陶印章”和“百家姓”,廣受好評。2018年我校洪瑾樂同學的篆刻作品還被選送到湖南省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并獲得一等獎。毫無疑問,這條篆刻教育之路我們會更加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