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首飾真精致,好想擁有一件!”“這就是古代的金飯碗嗎?”在長沙博物館“金輝玉蘊——南京出土宋明金銀玉器展”的展廳里,驚嘆聲此起彼伏。展柜中120件(套)來自南京市博物總館的金銀玉器精品,流光溢彩,晃亮了參觀者的眼睛。
“南京作為兩宋時期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明初京師之所在,一度是全國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里出土的金銀玉器,體現了宋、明兩代王公貴族們典雅精致、富麗堂皇的生活風貌……”講解員張林麟帶著小朋友們一邊瀏覽文物,一邊講起了宋明時期的風俗人情。
時髦女子的頭就像藝術品展臺
這是一件來自于明代的鑲金托雙龍戲珠紋琥珀飾件,全身上下最醒目的,便是中間那顆碩大的心形血紅色琥珀,琥珀周圍環繞著兩條左右對稱的金龍。飾件的背面有一個細長的管狀插孔,梳頭盤發時可用發釵從它身上穿過,就可以把它固定在發髻上了。在那個時代,少量首飾可以購買,數量多的時候通常要請金銀匠來家中打造,或者在店鋪預訂。盡管一些式樣會反復制作,但各個工匠都會有自己熟悉的花樣和拿手的作品。富貴又時髦的女性,光是頭上的配飾就有十幾件甚至更多,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藝術展。
熱鬧喜慶的時令配飾
這是一件蝴蝶形金飾,應該是當時的時令配飾——鬧蛾。鬧蛾是指一種蛾形的佩飾,除夕時將它戴在身上,既取蛾兒戲火的意境,又表達了人們對蠶絲豐收的新年祝愿。金、玉、銀、羅、鵝毛、紙,都是制作這類節物的材料,無論身份高低都可佩戴。有人還會用鬃或竹篾將鬧蛾斜插吊綴在頭冠上,人走動時,鬧蛾便會顫動飛舞,極富動感。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女子才戴鬧蛾,那時候男女都喜歡簪戴呢。
若隱若現中的低調奢畢
這是一件金質的束發冠,是古代男子用來約束頭發的小冠,功能有點類似現在女孩兒用的橡皮筋。束發冠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不過當時由于款式比較新潮,還不太流行。宋代使用者慢慢變多,到了明代,束發冠已成為貴族少年人手一個的飾品。在正式場合,要將束發冠掩藏在巾帽下面,若隱若現中,體現出一種低調的雍容典雅。除了金質以外,還有用玉和木頭制作的束發冠。
你問我答
電視劇里的首飾都美極了,可是現實生活中,卻幾乎沒人使用。怎樣才能讓傳統首飾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先生如是說:
當今女子的發式實在脫離傳統太久,從十幾歲到幾十歲,幾乎千篇一律的披肩發,這是純粹的外來習俗。如果大家能夠早日回歸傳統,把頭發梳作各種式樣的發髻,或者梳成辮子盤起來,插上一枝兩枝挽發的簪子,不僅大方、利落,備見精神,還可免去燙發的傷害。挽發一旦養成風氣,首飾隨之大有可為。材質無須追求昂貴的金銀珠寶,用古人的話說,講究的是“樣范好”。我有一個銀鍍金鑲玉蟲項鏈,是請中央美術學院首飾系的張凡老師設計的。玉蟲是非常便宜的材料,南北朝時就出現在首飾中,完全可以讓它再次進入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