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布徐徐拉開,眼前是一線繪著野花和坡地的擋板,擋板后的舞臺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大樹、山石等造型。音樂聲起,金發王子披著紅色披風上場了……
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舞臺上,上演的是由格林童話改編的木偶劇《青蛙王子》。只見一陣煙霧升起,巫師的身體陡然變大了兩倍,他舉起長長的袖子,嘴里念念有詞,王子徐徐倒下,隨即跳起了一只綠色的青蛙!
臺下的小朋友們連聲驚嘆,木偶劇簡直有了魔術表演的效果!可惜這一線擋板擋住了視線,不能一探木偶下的究竟。仿佛猜到了小朋友們的心思,《青蛙王子》表演結束后,幕布徐徐拉上,再開啟時,擋板沒有了,舞臺后方的大熒幕上是水墨畫般的田園風光,還有一頭老牛正在悠閑地吃草。
歡快的音樂響起,一位黑衣服女演員舉著一個半人高的木偶跑上了舞臺。木偶分明是小牧童的造型,只見他身穿綠色衣服,手提一根長鞭,頭頂的發束隨著音樂一搖一擺,說不出的調皮可愛。
“咿,呀,桃花開,咿呀喂……”隨著一聲悠揚曼妙的唱腔,又一名白裙子女演員上場了。她手里舉著的木偶也穿著白裙子,頭上戴著個翠綠色的圓帽子,原來是個精靈美麗的小村姑。
小村姑要去杏花村買酒,遇見小牧童問路,小牧童借機央求她唱歌……舞臺上,兩名演員隨著木偶一起轉身、彎腰、跳躍,操縱小牧童的演員腳步沉穩,舉手投足間透著股憨厚勁兒;操縱小村姑的演員則腳步輕靈,手中的木偶衣裙飄飄。
“她們唱的是花鼓戲!”臺下的小觀眾忍不住喊出了聲。沒錯,這正是劇團的經典劇目——曾在第三屆全國木偶皮影藝術中青年技藝大賽上獲獎的《小放牛》。
小村姑的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三個小和尚就登場了。小和尚們個個身懷絕技,抖一抖身體,脖子上的念珠就飛到了半空里,再一探身,念珠又回到了脖子上。真人表演不足為奇,可是完成這系列動作的是演員操縱下的木偶,這讓孩子們大開了眼界,驚嘆聲此起彼伏,鼓掌聲一陣比一陣熱烈。
不知不覺,演出結束了。長沙理工大學子弟小學的幾名同學意猶未盡,和記者一起來到了后臺,想親手操縱木偶,找一找感覺。
周寧老師拿來剛剛表演過的小村姑,教同學們單手握住木偶衣裙里的木杖,緊貼自己的耳朵高高舉起。
“太重了,我撐不住了!”不到五秒,任賢燁同學手中的木偶就開始搖搖欲墜。
“咬牙堅持住,這個木偶只有三斤重。”周老師笑著扶住了他的手,“我還沒教你怎么拉線,怎么讓她低頭眨眼睛呢。”
剛才演員們在舞臺上跳轉騰挪,手中的木偶仿若無物,沒想到自己來操縱,連簡單舉起都困難,更別說讓木偶做出各種復雜的動作了。同學們都傻了眼。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同學們不由感嘆,“木偶戲可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
非遺小課堂
Q:湖南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木偶戲?
湖南木偶戲歷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的民間傀儡雜耍。最早見于史籍是在《舊唐書·崔慎由傳》中的記載:唐成六年(865),桂州戍邊官兵起事,經湖南“每將國郡縣,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觀人情。”湖南杖頭木偶戲到清代已很興盛。清同治八年(1869)《溆浦縣志》中,載有鄧大猷的《竹枝詞》:“梨園弟子不知耕,一擔傀儡隨處行。但過重陽風雨后,村村演劇賽秋成。”
湖南境內木偶戲分祁陽、衡山、龍山、常德四大流派,現以杖頭木偶戲見長。湖南杖頭木偶戲繼承發展了包括祁陽木偶戲、長沙木偶戲在內的表演藝術形式,通過長期的繼承與發展,在創新和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其特別注重木偶操縱表演技巧,以刻畫各類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緒為特長。其操縱方法作為中國杖頭木偶戲主要流派被各地同行效仿。湖南杖頭木偶戲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