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在遠古時期,亞洲各個地區有不少大河之濱的沖積平原,古代農業率先在這些地方產生和發展起來,那里的人們就是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上立家、立族、立邦、立國的。由于農業經濟和農家生活比較安定平穩,有利于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因而亞洲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最先產生了著名的西亞兩河文明、東亞中華文明、南亞印度文明等幾大古文明,而且它們對歐洲古代的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亞洲不僅對古代世界文明貢獻巨大,而且從公元前后至19世紀中葉的將近兩千年間,亞洲尤其是中國、印度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中一直占有絕大部分,在經濟上和科學技術上一直是推動世界發展的最重要力量。
據統計,到公元1750年,在當時世界經濟總量中,中國占32%,印度占24%,而歐洲的英國、法國、普魯士、俄國、意大利五國總共才占17%。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在其《大國雄心》一書中寫道:“直到1800年之前,歐洲在市場化程度、農業發展、城市化比例、居民生活水平、經濟總量方面都不如中國。”
《泰晤士世界歷史》一書中也曾寫道:在整個近代早期,“東方的經濟規模比歐洲要大得多”,“世界工業的中心是亞洲,而不是歐洲”;“從1500~1750年,亞洲生產著當時世界上約80%的產品,換句話說,占世界人口總數三分之二的亞洲人,生產著世界上五分之四的產品”;“所以,在1500年之后的近三個世紀,亞洲人有生產力最發達的經濟”。亞洲尤其是中國、印度、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經濟文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曾經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生和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的興起,從思想文化和經濟技術上提供了重要條件,甚至產生了奠基性影響。
美國歷史學家希提認為:“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和增補,承前啟后,這些工作都要歸功于阿拉伯學者,有了他們的努力,西歐的文藝復興才有可能。”英國學者托馬斯·阿諾德、阿爾弗雷德·紀堯姆和威爾斯都指出,“伊斯蘭的光輝猶如月亮,照耀著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是伊斯蘭的文明昭示和指引了文藝復興這場偉大的運動”。“沒有伊斯蘭文化,歐洲社會至少落后兩百年”。
關于中國文明對歐洲近代文明形成的貢獻,在西方學者和有識之士之中也是稱道不已的。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在歐洲出現過一百年的“中國文化熱”。法國學者莫里斯·羅班說:“在啟蒙時代的西方,中國簡直是無所不在。”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說:“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
“西方人得知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后,完全入了迷。”馬克思曾經把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四大發明在歐洲的傳播和應用,稱為“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預兆”。英國學者約翰·霍布森在其《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一書中這樣寫道:“英國自覺地獲得和吸取了中國的技術——無論是實實在在的技術還是特定的技術知識。”“如果沒有中國的早期發明,就不可能會有英國的改進。如果沒有中國的這些貢獻,英國很有可能還是一個落后的國家,游離于同樣落后的歐洲大陸邊緣”。
(綜合《人民日報》5.15 《新華每日電訊》5.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