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鐵軌向西方延伸,白色的動車呼嘯而過。2017年9月21日0時起,石長鐵路復線首趟動車正式開行,日開行共8對,其中3對動車終點到常德,5對動車終點到石門。這條線路有多重要,數據能說話:開通第一個月便發送旅客35.47萬人次,實現票務收入1590萬元;過去只是一級鐵路干線,現在是國家I級雙線電氣化鐵路,連接京廣線和焦柳線的I級樞紐線;日通過客車可達46對,年貨運能力達到8800萬噸……
從2010年開工建設,到2016年元月完工正式通車運行,再到2017年9月21日首趟動車正式開行,建設者們回想起石長鐵路復線建設,都說不容易。
中鐵三局石長鐵路復線三標指揮部負責復線在長沙境內施工。指揮部里上上下下員工都來自北方。“來湖南8年了,每年能回去3次就不錯了。”指揮部總工程師張彬說。跟石長鐵路復線一起度過了近2920個日夜,施工總是在迎來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又迎來問題中循環。
京廣線是我國鐵路南北大通道,每天幾百趟列車呼嘯而過。石長鐵路復線棹樹灣隧道下穿京廣線。施工的難度在于,既要保證線上運營安全,又要保證工程進度。隧道總共施工一個多月,最關鍵就是頂進涵進洞的那4天4夜。所謂頂進涵,便是在隧道地基堅固的前提下,把預制好的涵箱體頂推到位。施工一開始,指揮部先在京廣線沿途站點設立駐站員。每開來一趟列車,駐站員便用對講機通知施工現場的防護員。防護員800米一崗,通知施工人員小心行事。涵箱體一寸一寸終于被頂推到位,看起來過程似乎很簡單,但大家都提心吊膽,即使輪休閉上眼睛都睡不踏實:“4天4夜,大家全守在現場盯著,萬一出事后果難以承受。”
除了考驗體力,石長鐵路復線建設還有更多考驗腦力的時候。湘江特大橋經過濕地自然保護區,施工涉及深水爆破、灘涂區橋墩施工,“不是我夸,一般單位搞不了。”張彬介紹,湘江特大橋施工時使用了7項新工藝。
當時,經過現場測試,考慮到湘江上運輸船只較多,特大橋最大跨度達98米,為湘江之最。而這樣的跨度共有8跨。因為跨度太大,無法預制這樣的橋梁,只能采用連續梁技術,現場澆筑。
修橋先得建橋墩。在洶涌的湘江水里建橋墩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般的排水圍堰不夠用,得用雙臂鋼圍堰。圍堰放下后,抽干水再倒混凝土制橋墩,再從橋墩上往兩邊澆筑梁身。每次只能制2米,而且需要嚴格對稱,稍有偏差將影響最終合攏。尖端技術終究需要嚴謹工藝相配合,湘江特大橋施工期長達一年半。
修鐵路配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拆遷。這也是長沙望城區石長鐵路協調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陳義文所在的協調部的主要工作。復線征地超過900畝,拆遷房屋141戶,動遷人口317人。鐵路拆遷補償標準和社保金標準都定得較低,按照長沙市政府的相關文件規定,拆遷每人需繳納社保金8.6萬元,將來居民達到退休年齡就比照城鎮職工標準領取退休金。“區財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共補貼了一億多元。”
協調指揮部里有12個人,平均年齡55歲,都是老黨員、區里的老干部,退休后發揮余熱,積極投身協調工作。被譽為“最美建設者”的吳發科老同志當時68歲,搞工作干勁還跟過去年輕時一樣,有一天晚上零點過后,往吳家沖路鐵路橋施工現場去的一輛水泥罐車壓壞了老百姓屋前的公路。一方堅持要解決才放行,一方急著去現場卸水泥,否則水泥干了車子會受到永久性破壞,雙方都僵持不下。凌晨兩點,接到電話的吳發科騎著摩托就往現場趕。他和社區協調人員把事情的起始和解決方案與老百姓進行講解、勸導。終于讓水泥罐車及時進去施工,避免了更大損失。
“相比起望城區的未來發展,我們工作中遇到的這些問題都不算什么。我們的余熱能用在這上面才算得上有意義。”陳義文說。
寧鄉縣重點工程建設辦公室與石長鐵路協調指揮的工作內容一樣,都是負責配合石長鐵路復線工程建設。復線在寧鄉境內23.74公里,途經菁華鋪鄉、城郊街道、雙江口鎮、金洲鎮和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鐵路建成十分不易,其中征拆補償、道路橋涵改造、夾心地帶環境噪聲污染等問題,矛盾突出。”寧鄉縣重點工程建設辦公室主任鄧新華告訴記者。
菁華鋪鄉萬龍段60多戶處于復線與既有線夾心帶,鐵路施工過程中,部分農戶房屋被震裂,群眾一致要求拆遷。寧鄉市重點辦多次和施工單位及上級主管部門溝通,爭取到距鐵路10米以內的房屋全部拆遷,共拆遷30多戶。對確有一定影響的20多戶適當給予補償。施工期間,寧鄉市重點辦共調處各類問題4000多起;對既有線上的橋涵共進行了14處改造,有效地消減了鐵路對沿線的分割影響,方便老百姓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