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爾巴喬夫與利加喬夫,是蘇聯解體前夕的蘇共一、二把手。作為蘇聯急切改革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倆可謂志同道合。沒想到,隨著改革的深入,這對曾經“只說半句話就能心領神會”的改革盟友,最后變成了政治宿敵。
在蘇聯經濟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未見明顯成效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認為根本原因是政治體制起了阻礙作用。于是,他把改革的目標指向了政治領域。
1988年6月28日至7月1日,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戈爾巴喬夫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根本改革政治體制的任務,尤其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概念,主張對現存體制進行“革命性的改造”。
在戈爾巴喬夫的影響下,蘇聯報刊紛紛轉向,各種思潮、各種觀點紛紛亮相。黨內外反動文人墨客、西方敵對勢力等,組成了反蘇共反社會主義的“大合唱”,掀起了全盤否定蘇共、蘇聯歷史的浪潮。
分管意識形態的利加喬夫對此憂心忡忡,并逐漸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政策產生了疑問,進而在政治局和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同戈爾巴喬夫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1988年3月13日,戈爾巴喬夫赴南斯拉夫訪問。在此前后,列寧格勒工學院化學教員安德列耶娃先后寫了七封信給利加喬夫,不點名地指責力主改革的戈爾巴喬夫及其支持者對蘇共歷史的錯誤態度。經利加喬夫同意,上述七封信中的三封改寫成《我不能放棄原則》的文章,發表在《蘇維埃俄羅斯報》上。很明顯,利加喬夫想趁戈爾巴喬夫出訪之機,扭轉國內輿論導向。
但戈爾巴喬夫對利加喬夫的所作所為十分不滿,認為利加喬夫在跟他唱反調。“安德列耶娃信件”事件發生后,戈爾巴喬夫毫不猶豫地指定意識形態工作改由雅科夫列夫一人負責,而利加喬夫則被改任負責農業的中央書記,變相地被奪了權。不久,在雅科夫列夫的操縱下,蘇聯媒體掀起了攻擊利加喬夫的狂潮。
1990年7月召開的“蘇共二十八大”正式把建立“人道的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利加喬夫在大會上發言,一再警告說反社會主義和分裂主義勢力正在分裂黨組織,破壞蘇維埃聯邦。結果,利加喬夫連準備晉選蘇共副總書記候選人的資格都被取消,被徹底打入冷宮。
(摘自《黨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