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一場特別的“產品與服務需求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辦。參加研討會的有國內知名的老年康復器具制造商、租賃商,以及養老機構的代表。參會的另一方,則是幾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是被特別邀請來發表意見的消費者代表。
一位老人提出了一個非常“小”的問題:襪子口有松緊帶,老人穿著總是勒得慌,有時還會腫。有沒有一種專供老人穿的襪子,沒有松緊帶,不勒腿呢?這樣的聲音由于很難被老年產品生產商所知曉,相應的產品自然難以問世。可以想象的是,老人這樣的“小”需求還有很多。
國內老年產業發展滯后
一方面,市場上的老年產品良莠不齊、魚龍混雜,而且在質量控制上也存在著問題。另一方面,未來老人群體的文化層次越來越高,對養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市場上還是這樣的產品和服務,顯然不能令老人滿意。
69歲的于穎是一名退休公務員。參加研討會之前,她在幾個老人微信群中還做了調研。她認為,老年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商首先要解決的是觀念問題。如果還是以舊的觀念去看待老年群體,恐怕產品和需求不能有效銜接的問題依然存在。她說,商家和老人的觀念不一樣,當商家把這一問題解決好以后,好的產品和服務自然就會應運而生。
北京市康復輔助器具協會副會長李錦全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他說,一般的觀點認為人上了歲數之后需要用拐杖,等老人走不了的時候用輪椅,然后是護理床。其實,當老人拄拐走路出現困難時,可以用代步車,老人走累了能夠坐下來。最后實在走不動的時候才會用輪椅、護理床。而現在老人一旦走路出現困難,就把老人圈在家里,這樣反而會加劇老化。
老年產品必須要“適老”
從客觀上來說,國內老年產業的發展也比較滯后。
李錦全說,國際上的輔具產品大約有6萬種,而國內生產的輔具產品只有不到6千種。“比如老人喝水的杯子,老人的手容易抖,而普通的水杯都比較高,想把水喝完就要仰著頭,對于老人來說很不友好。但是給老人專門設計的杯子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至于這種產品細節上的問題,許多養老機構也多有抱怨。劉加紅是一家養老機構的負責人,她表示,他們曾經對老人使用的輪椅進行過改造,使其更能符合實際需要。“輪椅椅背太高,會遮擋住照護人員的視線;許多老人身體僵硬,很容易從輪椅上滑下來,所以我們在中間加了一條安全帶。”
劉加紅還提到,市場上的護理床寬度一般只有105厘米,對于身體機能差、體重大的老人來說,翻身會非常困難。“這個群體老人需要更寬一些的床,并且對于護欄的牢固性、長度也會有一些特別的要求。”
來自適老化產品生產商“保利和品”的謝紅英,也曾是一名養老機構負責人。她當年在采購衛浴、護理床、扶手時,總是找不到令她滿意的產品。所以當他們自己也從事產品研發時,就決心把這些痛點問題解決掉。她說,老人最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是衛生間,于是他們從衛生間開始,把整體衛浴、臺盆、馬桶做成適老化的,后來還開發出了各種護理床和康復輔具。為了保證這些產品能夠滿足老人的需求,他們首先在自己的養老項目上使用,效果好才向外推廣。
顯然,能否做到真正“適老”,決定了產品是否能夠滿足老人的需求。而國內老年產業之所以發展滯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產品做不到這一點。
“老年產品要做,第一是安全性,第二是適用性,第三是經濟性,這三點需要結合在一起。”73歲的老人代表孫興國說,沒有安全性,老年人不用。不適用,老年人不買。有了好的產品,經濟性上如果不合適,老人同樣也不會考慮。他表示,老年產品的“適老”還應該體現在價格上。
老人的精神需求也不能忽視
李錦全認為,從發展屬性來看,未來的老年用品將呈現出智能化、信息化、家庭化、個性化的特點。未來,通過電子手環、電子床單,醫生就會掌握老人的身體狀況,從而提供遠程的康復與治療。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智能機器人可以和失獨或者高齡老人進行日常的交流,從而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他說,血壓計等小件的老年產品將會向小型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老人在家中測血壓,子女通過微信就能夠看到老人血壓情況,還能隨時提醒老人吃藥。他說,康復的本質是個性化的服務,隨著老人身體狀況逐漸老化,需要的輔具產品和照料服務也不一樣。從65歲到臨終,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產品。
除了功能性的老年用品外,許多老人代表還提到了精神層面的需求。于穎老人說,老年人最害怕孤獨。她曾經在公園里看到十幾個坐著輪椅的老人被推到一塊兒,大家也沒有什么話題,只是曬著太陽,這些老人的保姆則不知去哪里了。“能不能提供一種服務,找幾個年輕人跟這些老人聊聊天呢?”她建議道。
76歲的任寶生老人住在部隊大院,她說,老人一般不愿意自己出去,總喜歡找個伴。雖然大院里的老人有微信群組織大家旅游,單位干休所也會組織一些活動,但畢竟數量太少。她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多一些,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對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好處的。
在這個問題上,從事了一輩子設計工作的董玉熙老人研究得更加深入。他說,老年人雖然退休,但是還需要動手動腦,防止大腦退化。所以,這方面產品的開發不能被忽略。上一年,他參加了清華大學組織的老齡游戲設計大賽,并且自己開發了一個名為“登山奪寶”的益智類游戲。他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夠引起老年用品生產商的注意,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上加大投入,而不是只把精力放在物質生活上,“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