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晚,陳更站在央視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的頒獎臺上。這位北大博士生、研究機器人的工科姑娘,連續四次參加詩詞大會,十四次站上主舞臺,終于拿到了冠軍。有人感慨“天道酬勤”,有人稱贊“實至名歸”,但對陳更而言,詩詞的路,才剛剛起步。
左岸與右岸
陳更第一次出現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是2016年2月,《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在比賽前的自我介紹中,她說:“我愛我的機器人生涯,它是我理性現實的左岸;我也愛我詩情畫意的詩詞世界,它是我柔軟感性的右岸。”
陳更1992年出生在陜西咸陽。小時候就喜歡讀書。不過,中學文理分科時,陳更選擇了理科。她家境一般,覺得理科意味著更廣闊的就業面。
高考后,陳更被同濟大學錄取,讀自動化專業。同濟大學有大片的草地,還養著孔雀和天鵝,很快喚醒了陳更的文藝細胞,她選修了聲樂課、電影鑒賞課,還喜歡上了張棗的現代詩。
21歲那一年,陳更保送北大讀博,她喜歡上了燕園,圖書館有長長的走廊、大大的落地窗,松林里有宗璞喜歡的紫藤,朗潤園有季羨林種下的季荷。她閑暇時間全都用來看書。一次偶然讀到《蔣勛說唐詩》,“發現詩詞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晦澀,而是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有很多妙趣。”就這么被領進了門,然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越讀越多。
拾貝殼的人
隨著在電視上出現的次數增加,陳更的關注度也在不斷上升。微博粉絲已經突破了10萬。這些年里,陳更還收到過許多紙質的來信。
她印象最深的一封,來自一個村莊,信里寫:“認識你是在監獄……節目不是直播的,每天下午五點守在電視機前,成了習慣,也成了精神支柱,更被詩詞的魅力所折服……而今邁步從頭越,你的出現,就像黑暗中的一盞燈。”那封信讓她知道真的有人相信詩詞的力量。
她逐漸有了傳播詩詞的使命感。2016年起,陳更堅持每天出現在粉絲群里,以語音的形式分享一首詩。2017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幾生修得到梅花》,用通俗的語言解讀傳統詩詞……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陳更最喜歡的詩詞之一是杜甫的《夢李白(其二)》,她想起了兒時的一個場景——夏天的傍晚,父親帶她外出散步。她無意識地抬起頭看父親,他背影很瘦,瞇著眼睛,不知道在看向哪里。許多年后,陳更看到“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突然想起了曾經輟學到紡織廠工作的父親,想起他或許有過的熱血沸騰的理想,好像一瞬間,理解了父親。
曾經,在網上,有人發帖問:小時候背那么多詩有什么用?陳更很喜歡其中一個網友的回復: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都已經攜帶著作者創作時那一刻的情深,在我們此后漫長的一生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摘自《新京報》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