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倫
國家青年羽毛球隊現在主要以集訓的方式,和國家二隊一起在全國多個基地進行訓練。選拔上來的隊員是按國內青年賽排名進行錄取,因此各省市的后備力量的情況是決定國家青年隊訓練方法和方向的關鍵因素。
(1)技術層面:技術結構的穩定性、移動過程中的技術穩定性、對抗技術的變化性、技術結構的多樣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2)體能層面:整體基礎力量相對薄弱,有氧耐力、無氧耐力和專項跑動能力偏弱,重點體現在持續的變速能力和突擊時的爆發力相對較差。專項移動步法的速度、合理性相對較差,專項靈敏體現在反應時間、預判和變向的速度較薄弱。
(3)戰術層面:掌握的打法特點不明確,掌握的戰術不豐富、較單一,不能針對多變性環境的戰術需求進行改變,在比賽時運用戰術意識來改變和適應對手的能力較差。
(4)心理層面:在比賽時對情緒的把控能力較差,遇到困難的時候容易消極。在長時間大強度對抗過程中,注意力較不集中。
(5)自我管理層面:依賴性強,缺乏自我把控能力,隨意性強,需要嚴厲的規章制度約束行為,提高執行力。
國家青年隊主要承擔的任務是為國家隊輸送優秀的人才,參加國際青年賽事如亞青賽、世青賽和青奧會(四年一屆)。
國家青年隊近幾年在國際賽事上的主要對手來自日本、印尼和泰國等隊。印尼隊的傳統優勢項目是雙打,在歷屆亞青賽和世青賽上,他們均給中國隊帶來很大壓力。印尼隊的技術結構相對完善,技術細膩且全面,前半場技術的多樣性、發球與接發球技術以及技術的相對穩定性是印尼隊雙打的特點。在單打的項目中,印尼隊也逐漸出現了一批較不錯的選手。泰國隊近幾年在單打項目中取得較好的成績,積極和多變的網前技術、穩定的出球質量、抓球意識強、能熟練掌握多套戰術和快速連貫的突擊能力是泰國隊單打的特點。日本隊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在比賽中體現出頑強的拼搏精神,他們的特點是移動積極,進攻能力較強和下壓戰術熟練。
中國隊以集中訓練的方式選拔和培養運動員;泰國隊平時以俱樂部運營的方式培養運動員,臨近大賽前再進行短期的集中訓練;日本隊是以學校和俱樂部的運營方式培養運動員,在臨近大賽前進行短期的集訓。集中訓練的優勢在于:共同管理、良性的競爭機制、對抗水平高;俱樂部培養的優勢在于:訓練重點較明確,各方面的支持比較到位,隊員跟隨同一個教練訓練的時限較長。
在訓練方面,印尼隊主要側重于技術的細膩程度和戰術意識的培養,他們的隊員具有很強的進攻意識;日本隊主要側重于執行力的培養以及持續快速的跑動能力,他們的隊員進攻打法較明確、整體打法特點體現出快;泰國隊注重技術細膩的培養,以及進攻意識和戰術完善。
國家羽毛球隊的訓練指導思想是快、狠、準、活,快體現在判斷快、反應快、起動快、回動快、步法移動快、搶位快,擊球點高,完成擊球動作快,突擊進攻快,守中反攻快;狠體現在進攻凌厲,球路變化多,落點刁,抓住有利戰機突擊,連續進攻或一拍解決戰斗;準體現于在快速多變中戰機抓得準,掌握技術準確并運用自如,落點準;活體現在握拍活、站位活、步法活、戰術變化活,以我為主,不受對方影響,積極施展自己的特長技術和打法,避開對方進攻鋒芒,壓制對方技術發揮,戰術善于變化,可以掌握比賽場上的主動權。
以快為主,即搶時間、爭速度,抓住有利時機速戰速決。但是,由于戰術變化的需要,有時也可適當放慢速度,這種快與慢的節奏變化是為了使快速進攻收到更好的效果。
以攻為主,進攻是得分的最好手段,任何時候都要把進攻放在第一位。但羽毛球比賽雙方都力爭主動進攻,攻守轉換是經常出現的,因此又要求運動員能攻善守,強調在防守時仍要以各種球路變化積極轉守為攻。
貫徹執行“三從一大”的科學訓練指導思想方針和方法,加強隊員的個人身體素質能力。從青少年抓起,以“快”為核心,以“攻”為主導思想,培養他們積極快速主動創造進攻的能力,提高多拍能力及快速對抗中技術的穩定性。要結合當今世界優秀羽毛球運動員的打法特點,引進新的訓練方法和手段,訓練中要因人制宜突出重點。堅持不懈地抓好訓練工作,提高運動員整體基本技術和戰術的對抗能力。
青少年運動員運動素質發育規律

根據青少年的年齡和生理特點,結合系統訓練的要求,可以把青
少年技術訓練分為四個階段:
(一)專項技術基礎訓練階段:9至12歲進行一般性技術與專項技術的輔助性動作訓練,進行基本步法移動、速度、靈敏、反應和身體動作功能訓練。
(二)專項技術初級訓練階段:13至15歲可進行專項基本技術和完整技術相結合的教學訓練,提高場上的基本對抗能力和基本的戰術意識。進行爆發力、基礎力量和合理的專項移動步法訓練,提高訓練的強度和訓練量。
(三)專項技術訓練提高階段:15至17歲繼續進行專項技術中的某些技術訓練, 并逐漸完整技術結構,提高技術,促進戰術形成的多樣性,加強爆發力、靈敏性和適合自身打法的專項移動步法訓練。
(四)專項技術強化訓練階段:18歲以上繼續改進和掌握合理的技術,加強專項完整技術和專項能力的訓練。
羽毛球是隔網對抗型的以技術為主導的運動項目,運動技術和戰術發展決定了羽毛球運動的主要發展趨勢。羽毛球的技術訓練類型,單打包括基本技術、戰術線路、對抗線路、二一式線路、戰術對抗等;雙打包括基本技術、戰術線路、對抗線路、配合技術、輪轉攻技術、攻防技術、二攻一技術、三攻二技術、發接發搶攻技術等。
(1)基本技術訓練的作用:提高基本技術的熟練性、穩定性以及出球的質量。
進行基本技術訓練時,要求隊員精力集中、專注、嚴謹,技術動作合理與規范。基本技術訓練,可采取單一固定訓練線路和固定球路對抗的模式。
(2)戰術線路訓練時的作用:在特定某種情形下的戰術運用。
在進行戰術線路訓練時,要求隊員明確執行戰術目的,熟練特定戰術線路中所需要的各項技術組合,并保持穩定性。戰術線路訓練,可采取一對一、一對二、二對三的形式,進行模擬特定情形下的戰術演練。
(3)對抗線路訓練的作用:豐富各種打法特點,完善自身運用戰術的能力。
在進行對抗線路訓練時,要求隊員明確執行戰術目的,熟練特定戰術線路中所需要的各項技術組合,并保持穩定性。要求隊員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對抗線路的穩定性和每一拍出球的質量。對抗線路訓練,可讓對練的雙方運用相同的特定戰術進行對抗。
(4)二一(三二式)式訓練的作用:強化反復多拍的能力和穩定性,加大訓練的難度。
進行二一(三二式)式訓練時,要求隊員要有非常強的控球意識、持續多拍的欲望,鍛煉隊員在遇到困難時的處理和應變能力。二一(三二式)式訓練,可運用固定的多拍線路,采取一對二或二對三的對抗形式進行。
(5)戰術對抗訓練的作用:提高實戰能力。
進行戰術對抗訓練時,要求隊員要有強烈的求勝欲望和頑強的拼搏作風。戰術對抗訓練,可采取接近甚至超出比賽強度的形式進行。
身體訓練的主要內容涵括:能量代謝系統訓練(有氧耐力、無氧耐力、專項適應能力)、力量(基礎力量、快速力量、專項力量、爆發力、爆發力耐力)、速度(專項動作速度、反應速度、專項移動速度)、柔韌(關節活動度)和靈敏(身體協調和專項靈敏)。
(1)男子單打的體能訓練要點:男子單打從移動的角度來看,主要是以轉體對角線的移動、半場轉身的移動、后場轉體的移動、后場蹬轉轉體的起跳、后場并步的起跳為主,所以在下肢力量訓練時,動作模式多以與移動類似的力量舉或小器材以及替代性的功能訓練動作為主。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來看,主要以混合的供能方式、無氧代謝(更多偏重糖酵解供能)為主。男子單打從平均的運動時長、跑動距離(4000至6000米)、跑動的平均速率、轉體次數、蹬跨次數和起跳次數來看,需要有很好的無氧恢復能力,需要提高場上的爆發力耐力。
訓練方式多選擇復合型的力量訓練(負重訓練+爆發力訓練),提高絕對爆發力。利用高強度間歇訓練,同時加強無氧持續的跑動能力和無氧持續的蹬跨和起跳能力。上肢力量主要以基礎力量結合爆發式的甩繩、藥球訓練為主,提高上肢鞭打的爆發力,加強手指手腕力量。
(2)男子雙打的體能訓練要點:男子雙打從移動的角度來看,主要是以前后移動、側向移動、側向轉體移動、快速的調整步、后場的并步跳和后場的蹬轉體跳為主。所以在下肢的力量訓練的動作模式,多以移動類似的力量舉或小器材和替代性的功能訓練動作為主。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來看,主要以混合的供能方式,無氧代謝為主,在訓練的選擇方式、間歇時間和組數上都應該遵循項目特征的要求。
從訓練的角度來說,要注重快速力量和爆發力的訓練,加快上肢的閃動頻率和鞭打速度,加強移動的瞬時爆發力和起跳的彈速,提高旋轉爆發力以及下肢快速小步移動時身體的協調性。預防肩關節、膝關節、腰椎和踝關節的損傷,加強關節周圍保護性力量。
(3)女子單打的體能訓練要點:女子單打相較于男子單打在場上的比賽節奏相對較慢,但在供能特征和移動模式上與男子單打是相近的。如今女子單打男子化,更多地采用男子的移動步法和男子的進攻手段,所以在訓練時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可以采取相同動作的訓練模式,不同之處在于動作難度、訓練負荷和持續的時間。
在女子單打中,上肢力量的訓練相較于下肢力量訓練難度更大,爆發力訓練的保持性較短。因此,在進行女子體能訓練時,關節性的保護力量和技術動作的正確性非常重要。訓練方式多選擇復合型的力量訓練(負重訓練+爆發力訓練),提高絕對爆發力。利用高強度間歇訓練,同時加強無氧持續的跑動能力和無氧持續的蹬跨和起跳能力。上肢力量主要以基礎力量結合爆發式的甩繩、藥球訓練為主,提高上肢鞭打的爆發力,加強手指手腕力量。
(4)女子雙打的體能訓練要點:女子雙打和男子雙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就整個運動形式而言,女子雙打較少采用雙腿起跳旋轉的進攻形式,多以交換腿旋轉的進攻形式,所以在步法的連貫和訓練的強度上較男子雙打有一定的區別。在下肢的力量訓練的動作模式,多以移動類似的力量舉或小器材和替代性的功能訓練動作為主。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來看,主要以混合的供能方式,無氧代謝為主。因此,在訓練的選擇方式、間歇時間和組數都應該遵循項目特征的要求。
從訓練的角度來說,注重快速力量和爆發力的訓練,加快上肢的閃動頻率和鞭打速度,加強移動的瞬時爆發力和起跳的彈速,提高旋轉爆發力以及下肢快速小步移動時身體的協調性。預防肩關節、膝關節、腰椎和踝關節的損傷,加強關節周圍保護性力量。
訓練恢復:訓練后的拉伸和自我松解、醫療保障(針灸、手法松解、拉伸和電針等)、營養液補充、膳食補充。
(1)戰術對抗:將多種戰術訓練滲透于技術訓練當中,讓隊員先了解和熟練自身的打法特點,在此基礎上完善自我打法,并提高運動員與對手對抗時的臨場隨機應變的戰術能力。
(2)技術錄像學習:通過了解對手與其他人和自身比賽時的打法特點,找出對手的戰術漏洞或習慣性打法,以此加強針對性的戰術訓練,制定針對性的戰術打法。
(3)文化課學習:運動心理、體能訓練、戰術訓練相關課程的學習。
(1)訓練管理:訓練時整齊劃一,保持高昂的訓練激情,保持嚴謹的訓練態度、頑強拼搏的訓練作風和高效的執行力。
(2)生活管理:嚴于律己,執行規章制度,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主動積極地保持與教練的溝通。
(3)比賽管理:充分的賽前準備,保持合理的比賽與休息時間的安排,注意人身安全,防傷防病。
3.6隊伍文化及思想建設
進行團隊活動,組織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視,學習中國羽毛球隊的亮劍精神等。
國家青年隊主要承擔的比賽任務是亞青賽和世青賽,比賽的周期為一年,每年都會在外進行三至四次的大集訓,每次集訓持續時長為1至3個月。在這三至四次的大集訓中,會有各種國際青年賽和國內比賽,因此在制定訓練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將各個集訓時間進行劃分,進行年度的周期性訓練計劃,并用各個階段的比賽檢驗訓練效果,尋找與主要對手之間的優劣處。
以備戰亞青賽為主要目標的集訓計劃安排:第一階段為基礎期,時間為1月至3月。
第一階段訓練的主要任務是抓緊抓好冬訓環節,逐步深入練狠體能,打好扎實的體能,明確隊員的打法特點,強化特長線路、特長技術及各項基本功。
主要措施:(1)以強度量促負荷量的提高。根據21 分制的體能需要,圍繞著力量和速度耐力來訓練,例如采取跑步400米*5等手段來提高耐乳酸的能力。(2)專項技術訓練,以進攻搶控前場的技術練習為主(含戰術訓練也要實施這點要求), 采取殺上網、高殺搶控、多球大力扣殺、蹬跳、蹬跨多球封網練習等,來加強專項的進攻意識及技術的運用。(3)以賽代練,期間有歐洲比賽,促進專項體能和技術戰術的提高。(4)努力探索用體能促進技術進步的新路子,著重解決上肢絕對力量和連續性的爆發力量。下肢的關節力量及起動的掙扎力量。(5)在專項下肢跑動力量方面,加強蹬跨、蹬跳以快速靈敏轉體動作練習。同時保證每周有兩次的腰腹肌力量訓練,從而促使體能的全面發展。
第二階段以強化戰術、提升對抗能力的訓練為主,時間為4月到6月。
第二階段訓練的主要目的是以上量上強度、以大運動量為主,突出多練。技術訓練主要以對抗線路結合戰術對抗為主,目的是進一步提高隊員的對抗能力。
期間可適當安排長時間的對抗訓練,時間不低于80分鐘,以此培養隊員加強注意力集中的能力。與此同時,利用二一式線路、下壓球對抗等訓練手段,來加強隊員腳下快速連貫的能力;采取車輪戰戰術,以加強亞青賽參賽隊員面對不同打法對手時的戰術應變能力。
此外,加強以專項速度為核心的專項能力,每周的專項訓練要在250分鐘以上。身體素質訓練的重點以專項素質、專項多球,結合無氧訓練等方式為主,同時必須控制好間歇時間。專項力量訓練的重點在強化腰腹和下肢力量,訓練后進行一些以爆發力、快速為主的專項靈敏或戰術線路。增加業務學習的時間,加強教練員和參賽隊員的思想溝通,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
綜上所述,國家青年羽毛球隊的訓練與管理重在為年輕隊員打好思想基礎與技戰術基礎,以訓練與比賽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檢驗訓練方法與訓練成效,力求為國家羽毛球隊培養輸送更多優秀后備人才,同時為這些后備人才日后的快速突尖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