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有羽
上一期,我們分享的內容是第一次突破一“工藝創新”中的“破風”,展示了“羽拍教父”李三銘先生通過降低風阻與壓阻兩種創新路徑,設計了亮劍、魅劍與酒窩等框型,有效減少了破風阻力,提升了球拍的揮拍速度。這一期,我們仍然要接著聊工藝創新,這次的突破口來自于“結構”。
上一期提到的高神魅劍球拍,其麻花框式的特殊設計讓人看一眼就忘不了,在沉悶多年的球拍市場上,可謂一拍激起干層“浪”。這種波浪拍框既是破風創新,也是結構創新。聊完波浪拍框,我們繼續史海拾浪,波浪線槽與波浪內槽這兩個結構創新的發展歷史,在三爺的手筆之下也不乏精彩。
如果上一期的關鍵字是“快”,那么這一期仍然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浪”。

2006年,除了足球世界杯,我已經忘了那一年發生過什么大事,與我相關的只記得一喜一悲與一拍。
新《羽毛球》雜志創刊了,我再也不用去圖書館的過刊保留室,翻上世紀90年代的那本舊《羽毛球》雜志,也不用再僅靠網絡快餐式閱讀渠道了;
我實習的公司倒閉了,所以“被迫”進入羽毛球行業——在淘寶上注冊賣球拍;
那年遇到了一支三爺代工的球拍,讓我一入行就被他圈粉。
那一年,李強先生(網名大傻,2019年第九期雜志有介紹)南下考察完三爺的廈門工廠后,順路來深圳與我會面,帶來了幾支三爺做的樣品球拍。時隔多年,我仍然對其中一支球拍印象深刻。那支球拍的拍頭用鈦網裝甲,鈦網之下,拍頭的波浪線槽砍掉了不需走線純屬擺設的五個,只剩下重中之重并貫穿甜區的五個,后來被我總結成了“甜區MP技術”,且弧度之完美,讓我感覺以前見到的MP拍都是勉強之作。
技術名頭何其多,為何獨記住這兩項?因為一年后我才在新上市的NS7000與AT900這兩個型號上,發現了甜區MP與鈦網裝甲這兩項技術的應用(加上即將提到的納米技術等,只能感慨是不是公司一做到行業內最大,就自然會“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
同樣是那一年,TI10與MP99的余威未了,傳統MP技術仍未過時,2003年上市的AT700被下一年陶菲克在雅典奧運會奪冠帶上神壇。我并不知道林丹會在下一屆奧運會接棒加持這個型號,但就結構而言,鈦片裝甲與72孔技術,在看到三爺樣品拍的那一年,就覺得它馬上要過時了。



——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
波浪線槽,即我們偶爾提到的MP(MusclePower技術),在2018年第12雜志的裝備答疑中,我們就已經邀請三爺解釋了這項技術的難點。結論是:因為碳纖維的延展系數極低,要成型出足夠的弧度很難,要做出引領行業的完美弧度更難,需要在模具與成型控制上不斷對工藝進行積累與創新。
創新如果是從N到N+1,那么山寨就是從N到N-1。山寨完美MP并不難,既然碳布無延展,那么不用碳布,轉而用有延展性的無紡布可好?事實上,有些MP球拍就是這么做的。讓本用于減低穿線阻力的波浪線槽變成華而不實的“球拍化妝術”,代價就是拉幾次線后,線槽就被勒出難看的線痕,弧度不再完美。因為無紡布雖能延展,卻無強度,如繡花枕頭一樣中看不中用。
那一期,我在三爺解釋之后的個人總結是:MP技術之所以在市場上勢微,就是山寨太容易,導致這項技術失去了應有的感召力。這就是這個標題按下取名“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的寓意。
生產成本太高,有時甚至要搭配特制的膠粒,于性價比不利。“降低線槽穿線阻力”這個難點,本來需由MP技術正面解決——成本高,現在被多種方式側面圍擊——包括恒拉式穿線機的普及,穿線技術手法干預的應用,甚至連釘等低價小配件的流行。這些方式成本低,見效明顯,最終共同為MP技術掘墓。但話說回來,古墓里也有楊過與小龍女,MP技術只是會小眾,但不會消失。
——世事如滄海,明珠必藏深,唯有赤真心,方可尋得珍
一直以為,最深的路就是球拍技術宣傳的套路。比如:在木柄上面貼兩塊碳片,就標榜成“專利碳木手柄”;把拍柄錐蓋加大、加圓一點,只是方便拇指擺放,有利于雙打發小球與抽擋封網,就用上了“高精度制導”這種大而不當的詞。套路見多后的結果,就是想支他兩招,比如:我后來發現鈦合金箔片一點也不貴,便疑惑于怎么沒有人也在木柄上貼兩片,瞬間就產生一個更高大上的“航天鈦木手柄”概念。
當我第一次看到球拍的“內波浪技術”的時候,也嗅到了套路的氣息,但這一次我錯了。因為見過的套路太多,就認為那些藏得深的地方已沒有真心。
內波浪技術曾經有一段時間經常出現在我的視野里,而我的智囊團成員之一、同樣是三爺粉絲的夏江東小兄弟,因為住在廈門,借地利之便經常去工廠的流水線上“鉆來鉆去”。有一天他對我說,讓工廠做球拍內框波浪的成本高于傳統外框波浪,而且價格分得很細,不同長度之間的報價差別很大。
這我就開始不解了,如果說波浪外槽可以讓球線產生弧度,產生“定滑輪效應”,消除穿線阻力,甚至還可以均勻線壓、防塌陷,那么波浪內槽上又沒挨到什么球線,又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作用。市場大體理性,價格與功能呈正比,那么內MP相對于外MP,又在什么地方更有“未來感”?不會又想讓人交“智商稅”吧?
廣告里面提到的“提升結構強度、加強抗扭、增加甜區”的功能,顯然對我的說服力不夠。類似的內槽技術,在以前勵耘、今皓球廠的球拍上就見過,Prokennex肯尼士也有“PowerGroove”力量線槽技術,這不新鮮。
直到跟三爺見面,他提到了一個概念,才真正解除了我的“套路警報”,理解到了此技術的真心與他堅持的理由所在,那就是廣告里沒辦法提到的“規則內槽結構”。
之所以說廣告里沒辦法講,是因為廣告面向的是大眾,而不是少數了解球拍制造背景的人。吃雞蛋不一定要認識生蛋的雞,知識過冷就會失去廣而告之的效果。但在我們的裝備專欄這里,能夠挖掘知識縱深的地方,才可以適當解析一下,順便提點有購買相應裝備需要的球友。

先看一張球拍的半成品:這是入模前的樣子,質軟如布,形狀并不規則。如果看得再仔細一點,你會發現拍框的內側存在大量的褶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熨彎成框后,材料受到擠壓,這就如同小學初中地理課上學過的巖層背斜后形成褶皺帶的知識。
這才是內槽波浪真正的技術良心所在,除非把織紗工藝升級成立體,否則在當前通行的平面技術處理下,把直條熨彎成圓,內側擠壓就無法避免。但好在不規則的形狀可以改變,在模具內框位置增設波浪條,使其最終呈現出規則起伏的外觀,就好像都是地小人多,沒排隊擠成團,排成隊就好很多。也讓人有理由相信,在消除了不規則擠壓后,球拍框體的強度分布會更均勻,更不容易留下某些“夾紗”的位置,形成質量問題隱患。這應該也能解釋為什么從超級波到亮劍,框型越變越細,卻始終能質保到不低于30的高磅。因為理論上內波浪線槽技術有其貢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