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從關起門來偷偷干到擼起袖子加油干,從一窮二白缺技術到不畏艱難求突破,在江蘇這片土地上,一群與改革同步甚至早于改革的實業開拓者共同繪就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新圖景。他們苦干實干、開拓創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78年的冬天,安徽小崗村18個血手印,打破了這片土地的沉寂。盡管從現在看來,這18位樸實農民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然而在當時,他們卻是抱著“殺頭坐牢的決心”,頂住壓力摁下手印。
很少有人知道,在此9年前的1969年,在蘇南的一個村子里,有人同樣懷揣著決心,認準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的道理,偷偷地辦起了小五金廠。這個人便是日后享譽全國的“天下第一村”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
20世紀60年代,華西村是遠近聞名的“窮地方”,草房破爛、垛墻歪倒、泥路曲拐,下雨就一片汪洋。全村就800畝土地,還被分割成1300多塊,高低錯落不成片。由于實在太窮,外村沒姑娘愿意嫁過來,所以有“有女不嫁華西去,寧愿扔在河浜里”的民謠。
吳仁寶不信邪,有著一股改天換地的勁兒。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剛過,吳仁寶當上村支書,上任就搞耕作革新,糧食產量大增,成了饑荒年月的大能人。1965年他又發動村民搞了個15年“大規劃”,靠肩挑手提,將河流改道、削峰填谷,平整了全村地貌。結果提前8年完成規劃,還成了全國農業先進典型。
但耕地就這么多,再怎么努力,到頂也就如此。吳仁寶打起了創辦工廠的念頭,將村里的勞動力都用好、用足。一個頗為隱秘的小五金廠就此創立。當時,全國上下都在“割資本主義尾巴”,吳仁寶干這事可有“掉腦袋”之險。為保密,吳仁寶在工廠周圍筑墻圍布,搞得像“地下工廠”。工廠白天關門熄聲,有領導和外人來參觀檢查也不知情;人走后,村民又返回來加班加點……偷偷摸摸10年干下來,小五金廠竟然賺了200多萬元,悄無聲息地成了“暴發戶”。
同樣是20世紀60年代末,在一江之隔的泰興,退伍軍人徐鏡人也偷偷地創建了一間作坊式的小制藥廠。制藥廠由泰興縣口岸鎮儀表廠的一個車間派生而來,全部資產只有六間平房、幾口大缸、幾臺簡易的設備和數名工人。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動蕩年代,工廠發展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缺錢、缺人、缺技術、缺設備,一窮二白,舉步維艱。
在老職工鞠明生回憶中,當時沒有國家撥款,也沒有銀行貸款,但在徐鏡人帶領下,大家卻有著堅強毅力和不屈信念。這一批老職工東拼西湊,自己動手建廠房、改造設備,還跑到河南安陽第二制藥廠學制藥工藝,帶回生產菌種。幾經周折后,“泰興縣口岸鎮工農兵制藥廠”總算運轉了起來。徐鏡人一人身兼數職,既是廠長,也是泥瓦工、建筑工、搬運工。
幾十年后的今天,曾經身兼數職的徐鏡人和他一手創辦的揚子江藥業已經屹立在中國藥業的最前端,傲視群雄。這個700億醫藥帝國掌門人,堅持不兼并、不負債、不上市,成了業界的傳奇。
當吳仁寶、徐鏡人“暗度陳倉”,偷偷干起實業之時,20公里之外的張家港沙洲縣錦豐軋花廠里,迎來了一名有著中專學歷的鉗工。這個22歲、身材壯碩的年輕人叫沈文榮,雖說是當地鮮有的高才生,但干活一點也不含糊。他勤奮好學、踏實肯干,在各方面表現突出,很快成為老廠長張耀生的培養對象和左膀右臂,并先后擔任班長、車間主任。
在20世紀70年代,鋼材是最緊俏的物資,沙洲縣一年僅能分配到400噸鋼材。沈文榮比任何人都強烈地意識到,只要有了鋼,什么都好辦。為了發展經濟,縣里與軋花廠商量自辦小鋼廠。1974年軋花廠集資45萬元,籌建軋鋼車間,沈文榮為籌建小組負責人之一。他帶領23名青年工人到附近鋼廠學習軋鋼技術。那時的軋鋼車間一無設備、二無圖紙、三無人才,沈文榮就想辦法自己敲打出設備和備件,材料也是因陋就簡,弄到什么用什么。1974年年底,軋鋼車間試生產,次年3月正式投產,5月沈文榮被任命為廠總支副書記,6月該軋鋼車間命名為沙洲縣軋鋼廠,1976年煉鋼試產成功,11月沙洲縣軋鋼廠更名為沙洲縣鋼鐵廠。沒人能想到,30年后,這家艱難起步的鋼鐵廠居然能成為震撼歐洲大陸的鋼鐵巨擘。
1976年,在蘇南常熟的大地上,出現了一個每天在公路上疾馳200公里的身影。這位常熟白茆鎮山涇村24歲的村民,叫作高德康,憑借從父親那里學來的裁縫手藝開啟了自己的服裝夢。那一年,腦子靈活的他帶著11個農民,成立了一個有著8臺縫紉機、一輛自行車的小小縫紉組。手藝好、價錢公道的縫紉組被上海一家服裝廠認可,為這家服裝廠提供加工服務。為了節省成本,高德康每天騎著自行車往返于上海常熟兩地,他的二八式自行車后座上馱著的是上百斤的材料和成品。這種生產方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再后來,一個叫做波司登的羽絨服品牌橫空出世,溫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1979年春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33歲的周建松走上企業主要領導崗位,擔任江陰鋼繩廠(法爾勝的前身)廠長。這個臉上架著厚厚鏡片,看上去文氣十足的廠長,一上任就喊出了“把產品打到國外去”的豪言壯語。要知道,那時候的鋼繩產品滯銷嚴重,想在國內謀得一席之地都不容易,何況遠銷國外。然而這個鏡片后有著堅定眼神的年輕人做到了,這一年,江陰鋼繩廠的首批產品進入了東南亞市場。
周建松一手抓外貿出口,一手抓新產品開發,1980年實現上繳利稅114萬元。與此同時,外貿出口量逐年增加,產品不僅在東南亞站住了腳跟,而且開始進入歐洲市場。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廠開始在全國金屬制品行業中嶄露頭角,出口、技術、質量、品種等指標均躍居前列,令同行們刮目相看。在此后40年間,周建松帶領法爾勝從一家手搖麻繩小廠崛起為中國最大的金屬制品生產企業,成為以金屬制品為主產業,涉及光通信、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多元化產業的集團。
20世紀70年代末,沉寂許久的江蘇大地在一小撥膽大開拓者的示范下,不僅蘇醒了,還欣欣向榮起來。
每天樂呵呵從不抱怨的江陰青年代課教師李興從人堆里被挖掘了出來,受命搞起了公社化工廠。早有抱負的他,從技術員、車間主任、科長一路走來,直到當上主持工作的副廠長。白手起家的企業,讓李興搞得紅紅火火,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40萬元,凈利60萬元。一切紅紅火火之時,公社企業被他人承包,李興又被請走。他帶著妻女離開,在江陰要塞鎮擺起了西瓜攤,真實上演了一出人生起伏劇。
擺著西瓜攤的李興不久后峰回路轉,遇上前來求才的伯樂,請他去澄南村搞化工。李興內心的那團火又熊熊燃起,二話不說便領了軍令狀。他帶著村里給他派來的12個年輕人,白手起家,苦心經營,只用45天,就看見了喜人成果。1984年12月1日,澄南化工廠的第一個產品五氧化二磷問世了。
幾乎同時,從部隊退伍回到江陰,捧上鋼鐵廠“鐵飯碗”的繆雙大決定從體制內離開,創一番事業。1982年,31歲的他帶著三個哥哥和幾個好友組建了一支工程隊,闖起了上海灘。白手起家的繆雙大歷經諸多坎坷,遭遇種種白眼,僅兩年多的時間,就成了上??照{安裝行業的一塊招牌。然而,這個行業裝不下繆雙大的雄心,他在謀劃更廣闊的未來。
1985年4月,繆雙大帶著僅有的50多萬元資金回到家鄉,辦起了江陰溴化鋰制冷機廠(江蘇雙良空調設備有限公司前身),在簡易廠房里開始生產空調,并于當年盛夏生產出第一臺溴冷機組,成為我國第一個非國有中央空調生產企業。如今的雙良已從單一的溴冷機制造發展成以節能環保為核心,集化工新材料、戰略新興產業、金融投資、酒店房產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而一直專注于化工的李興則締造了一個產品銷售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多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前300強的化工帝國。
在整個江蘇,特別是蘇南地區,涌現了一批敢闖敢拼的實業先行者,無錫紅豆集團創始人周耀庭、常州月星集團創始人丁佐宏、鎮江丹陽天工國際創始人朱小坤、長江潤發集團創始人郁全和……他們不畏艱難、敢于開拓,在實業興國的路上共同造就了那個時代令全國矚目的蘇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