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翻看20世紀90年代江蘇民營經濟的發展史,不難發現,這群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往往出身寒微,卻用拼搏精神闖出了自己的天地。如果沒有他們,未來的無數億萬富翁根本不可能出現,那些入選商業教科書的經典案例更是無從談起。
有了先行者成功的例子,20世紀90年代初的江蘇大地上,人們摩拳擦掌,都想在時代的洪流下,創出一片新天地。
1990年,27歲的張近東離開工作了4年的豪威集團,在寧海路上租了間200平方米的門面房,取名“蘇寧交家電”,做起了賣空調的生意。在創業之初的兩年時間里,蘇寧僅僅依靠十來萬元的資產、十幾名員工,實現了5億元的銷售。這樣不可思議的成績讓原先根本沒把蘇寧這個個體戶放在眼里的國有商業企業瞬間提高了警覺。1993年,一場圍繞蘇寧、沒有硝煙的戰爭轟轟烈烈地在南京開打。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中央商場、南京交電家電總公司等八大商業企業調集400萬元資金,大幅度調低空調售價,聯手“圍剿”蘇寧。
這是中國商界第一次在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一次正面碰撞。蘇寧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實現了當年銷售3億元的業績,摘取全國最大空調經銷商桂冠。八大商場表面看是輸在價格上,但它們并未意識到,蘇寧實際上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從1991年起,蘇寧率先向供應商滲透商業資本,首創了“銷售淡季經銷商向生產商注資”這一逆向運作方式,與當時兩大空調供應商建立了全新的廠商購銷模式,從而確保了能在旺季獲得穩定貨源和優惠價格。
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住房改革之風興起,蘇寧從空調專營向綜合電器連鎖經營轉型,成為一家在中國屈指可數的家電連鎖業“航母”企業。2004年,蘇寧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家電連鎖企業A股IPO第一股;2009年,蘇寧以1170億元銷售額,941家店鋪規模位居中國連鎖百強榜榜首。
蘇寧誕生的同一年,身在無錫宜興的蔣錫培創辦了范道電工塑料廠,日后這家塑料廠更名為遠東集團,并迅速發展,成長為全國電纜行業的領跑者。
創業初始,由于資金不足,一分錢都能逼死英雄漢。蔣錫培希望能找銀行貸款20萬元作為流動資金。然而那時的銀行根本不愿意貸款給民營企業。最后還是在鄉財政的作保下,蔣錫培才借得這關鍵的20萬元。思來想去,蔣錫培覺得單打獨斗風險太大,他需要借助外力。1991年,蔣錫培主動向范道鄉提出改制,要求將自辦企業變為鄉辦企業,這成了當時的大新聞。這一步棋實屬妙招,遠東因此得到大量資金支持,1994年,遠東銷售規模第一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宜興最大的企業。
遠東突破億元大關的那年,蘇州吳江一家瀕臨倒閉的化纖廠有了新東家——23歲的百萬富翁陳建華。早年憑借在工廠和蠶農之間的中間商角色,陳建華賺得了第一桶金。對這一簡單粗暴的商業模式并不看好的他,拉上原本在體制內的妻子范紅衛,創業干起了實業。這對夫妻檔,僅用了一年便讓常年虧損的企業轉虧為盈,1995年實現盈利1000萬元。
化纖廠扭虧為盈只是起步,之后陳建華、范紅衛更是“以變應變”打造出了后來的化纖紡織巨無霸——恒力集團。
199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行業大面積收縮業務戰線,而陳建華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低價購買大量設備,擴充了工廠規模。金融危機之后,化纖廠立刻實現了業務的大幅提升,從而在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5年后,恒力集團成立。
對形勢變化的敏銳察覺,對未來趨勢的準確把握,是那個時代成功創業者的特質。以張近東、蔣錫培、陳建華為代表的企業家將腳下這塊土地當成一個巨大的實驗場,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商業社會轉軌。
1992年,空軍通信兵出生的“經營能人”崔根良創辦了長江光纜聯合公司。這家公司日后改名為亨通集團,與中天科技一樣牢牢把握住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躋身全球光纖通信前三強。
意識到技術不自主而受制于人,崔根良撂下狠話:“我就是冒6個億的風險,也要做這件事。”他投資6個億,耗時3年,亨通一步步掌握參數,獲取技術,終于在2010年8月,自主創新研發的光纖預制棒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纖、光棒的核心技術,為中國爭得了世界光通信領域的話語權。
亨通創立的同一年,走了兩年彎路的薛濟萍終于定下了中天科技的發展方向——光纜行業。乘著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東風,在信息產業大發展的浪潮中,中天科技如日中天,迅速壯大。
“家與國,我們要多一些擔當?!边@是中天科技董事長薛濟萍常說的一句話。作為我國較早涉足光電通信行業的企業家,他對產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有著切膚之痛,也正因如此,從中天創立第一天起,薛濟萍就自覺扛起了振興民族品牌的大旗,排除萬難、矢志創新,用“翻身纜”“正名線”“爭氣棒”,不斷刷新著“中國制造”新紀錄,讓中天品牌在世界同行中贏得了話語權。
堅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的薛濟萍讓中天科技始終“與別人不同”,使其從中國偏僻小鎮的田埂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經過國家有關部委鑒定,中天科技有14個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69個產品達國際先進水平,先后設立6個海外營銷中心和58個辦事處,產品遠銷全球147個國家和地區。
1994年,在常熟辦了6年企業的王柏興收獲了一個好消息,他創辦的企業——中利集團成功研制阻燃軟電纜。這次研發為中利帶來了第一次騰飛,新品當年實現銷售1000萬元。1996年再度開發的防火低煙無鹵軟電纜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15項國家發明專利,成為打入市場的重拳,占據當時國內70%的市場。
此后,中利集團相繼開發了通信光纜和特種軟光纜系列、鐵路數字內屏蔽光電綜合纜系列、高分子新材料系列、汽車安全氣囊和鎂合金零部件系列等新產品,共獲23項國家專利和6大項發明專利。王柏興曾說,中利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關鍵的一點在于:適應行業特殊需求,不斷開發新產品。
如今,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不斷加強,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在技術上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民營企業。正是這群“不蒸饅頭爭口氣”的追夢人,讓中國的實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全力奔跑在路上的追夢人,早早地就將視野投向廣闊的世界。他們的追夢之路,廣闊而深邃。
1996年,抱著“‘好孩子’要參與國際市場而不是融入國際市場”的念頭,宋鄭還帶領“好孩子”走出了一條自主研發、生產,依靠海外品牌與銷售渠道的國際化之路。此后,不滿足于做幕后冠軍的宋鄭還認為只有擁有自主品牌才能真正實現全球化。2014年,好孩子成為一家自營品牌的公司,走上了全球化的發展道路。
2007年.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著手紅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出海——投資興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19年前,當他辭去公職回來與父親一同創業的時候,萬萬沒有想到一個鄉鎮企業竟然能夠出海投資。如今,作為“一帶一路”先行示范的西港特區已實現就業2.9萬名員工,特區附近70%的家庭因此受益,年收入超過3000美元,與之前相比,收入翻了10倍。西港特區也因此被當地人民稱為“金飯碗”。
同樣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天科技,如今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5家工廠,銷售網絡覆蓋沿線65個國家中的61個,“一帶一路”銷售額占國際銷售總額的比重超七成。
2009年6月,曾經從八大商家圍剿中成功突圍的蘇寧,認購了日本老牌電器連鎖企業LAOX公司27.36%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蘇寧以此為契機,建立與日本家電連鎖企業的協同發展平臺。在蘇寧智慧零售理念的影響和全面賦能下,LAOX以日本國內免稅事業為基礎,運營狀況逐年好轉,銷售額持續增長,發展穩健,并一躍成為日本最大規模的綜合免稅企業,店鋪覆蓋日本各地。其中,店鋪數從收購前的7家增加到2018年的38家,員工數從收購前的不足300人增加到近4000人,年銷售額從收購前的不足100億日元增長到2018年的1200億日元,2018年到店消費者近250萬。
隨著品牌的不斷發展,走向海外舞臺的江蘇名片越來越多。作為品牌背后的推手,時代大潮下的追夢人在奮力奔跑,實現著一個又一個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