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江蘇經濟總量擴大,地區生產總值突破9萬億元,達到92595.4億元,這是繼2017年突破8萬億元后,再次邁上新臺階。
放眼全世界,江蘇一省的GDP也可圈可點,超過不少發達國家。以2018年世界各國GDP排名看,江蘇的GDP已經超過世界第13大經濟體澳大利亞的GDP總量。
江蘇緣何如此富裕?這其中,民營經濟的貢獻力量功不可沒。
國家統計局今年8月26日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法人單位數量快速增長,市場活力不斷激發。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私營企業數量顯著增長,2017年達1436.9萬個,占全部企業數量的比重達79.4%。
作為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經過70年的發展,江蘇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占據了全省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據江蘇省工商聯統計,截至2018年9月底,江蘇超過五成的GDP、六成的稅收、七成的企業研發投入和社會固定資本投資、八成的新增就業崗位、九成的高新技術產值來自民營經濟,即“五六七八九”。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江蘇省經濟增長的“主力軍”、科技創新的“主動力”、就業創業的“主渠道”,成為支撐江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9月底,全省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累計登記戶數為845.5萬戶,比上年底增加19.4萬戶。2018年,江蘇有10家營業收入過千億,居全國第一位。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所有制結構主要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單位以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和黨政機關為主,數量較為穩定。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單位數量快速增長,包括私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非公有制企業迅速發展,在促增長、穩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底,江蘇省發展個體工商戶2.3萬戶、從業人員30247人。而到了1981年底,全省個體工商戶達到9.25萬戶,從業人員達9.9萬人,與1978年比,分別實現年均59.1%與48.9%的增長。同年,江蘇民營企業注冊資金1.2億元,突破1億元大關。短短三年時間,江蘇民營經濟在理論與實踐的初試探索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同時也奠定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1982年—1987年,在中央連續五年一號文件的發出及1982年憲法對“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的提出,與江蘇省委省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經驗總結積累并對“耿車模式”“蘇南模式”的積極推廣下,江蘇民營經濟再上新臺階,至1987年底,全省個體工商戶達86.68萬戶,從業人員120.36萬人,注冊資金達11.38億元。
江蘇民營經濟迎來快速發展得益于中央及地方進一步解放思想,使得民營經濟經營主體一改以往。2000年12月,江蘇召開全省私營個體經濟工作會議,省委省政府高度認可發展民營經濟是江蘇實現新跨越、再創新輝煌的一個現實增長點,要求在發展民營經濟上再來一次思想大解放,做到發展民營經濟“放心、放膽、放手、放開、放寬、放活”。此后,江蘇民營經濟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
截至2002年底,全省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157.33萬戶,從業人員286.49萬人,注冊資本270.17億元,分別是1992年的1.79倍、2.18倍和10.5倍。在個體工商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私營企業達28.62萬戶,從業人員363.69萬人,注冊資本2170.76億元。2002年底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001.78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達28.3%,江蘇民營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的中國經濟迎來新一輪的騰飛。與此同時,互聯網創業浪潮的興起亦為江蘇民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寶貴歷史機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使得江蘇民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2年,全省民營經濟繼續保持穩健增長態勢,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全年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28959.6億元,同比增速10.5%,增速高于GDP增速0.4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達53.6%,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5%。與2002年相比,民營經濟增加值增加了25957.8億元,是2002年的9.6倍。
民營企業吸納就業能力在不斷增強。截至2012年末,全省民營經濟共吸納就業人員2233萬人,比上年底增長5.1%。其中,私營企業從業人數1662萬人,增長4.4%。與2002年相比,民營經濟中就業人員增加了1582.8萬人,是2002年的3.4倍,民營經濟成為吸納社會勞動者就業的重要渠道。
民營企業也在逐步走向國際市場。2012年,江蘇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總額142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5%,高于全省31.9個百分點,高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增速33.7個和40.6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全省出口總額的26.0%,為穩定全省外貿市場做出重要貢獻。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鼓勵社會投資39條”“促進民間投資26條”等政策相繼出臺……政策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了更加公平、開放、寬松的環境。江蘇民營經濟逐步由早期分散粗放型經營走向規模化、集約式發展轉變,規模實力、營利能力、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截至2017年底,全省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登記戶數為769萬戶,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注冊資本總額達133919.2億元;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本再次刷新紀錄,提高到498萬元,注冊資本超過1億元的私營企業達15165戶。
江蘇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大力發展對外經濟的民營企業成為走出去的主力軍。2017年全省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總額1590.5億美元,同比增長12.6%,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全省進出口總額比重達26.9%。其中,民營企業出口總額1142.4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1.5%;民營企業實現進口總額448.0億美元,占全省進口總額的19.7%,民營企業進出口、出口、進口總額占全省比重分別較上一年提高1個、0.9個、1.1個百分點。與2012年相比,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增長165億美元,對全省進出口增長貢獻率達38.4%。
與此同時,民營企業也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動力。2017年,全省納入調查統計范圍內的民營科技企業達120157家,實現收入近7.9萬億元,分別較2016年增長8.25%和9.3%,面廣量大的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江蘇民營經濟中最具有創業精神、創新活力和創優實力的主體力量和產業轉型升級、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根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7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及“2017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榜單,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江蘇共有47家民營科技企業上榜,營業收入總額全部超過百億元。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中,江蘇共有91家民營科技企業上榜,占全國的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