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薇
近代以來,戰爭頻發、疫情不斷,以外科手術見長的現代醫學逐漸取代了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的中醫,在人們醫療保健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中醫卻從未退出歷史舞臺。向老中醫尋求偏方,治療疑難雜癥是很多中國人的習慣。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中醫也開始“上網”,以“新瓶”裝“舊酒”,快問中醫就是其中之一。快問中醫通過微信公眾號、訂閱號、APP打通問診、處方、送藥全流程,是一家典型的互聯網中醫院。自2015年9月上線以來,至去年底,快問中醫已經累計完成30萬余次患者問診,成功打造100余個名醫IP。
近日,快問中醫完成了千萬美元的B輪融資,這將推動它更加快速的“攻城略地”。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政策,開啟新一輪政策端對中醫藥的集中發力。2017年7月,《中醫藥法》開始施行,規定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組織實踐技能及效果考核后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
2017年9月,原國家衛計委發布了《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俗稱“14號文”,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等情況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備案后即可開展職業活動。開啟中醫診所“備案制”時代,極大壓縮了中醫診所籌備時間和政策風險。
此外,2018年以來,哈爾濱、福建等多地出臺政策鼓勵名老中醫開設診所。吉林省在《中醫藥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鼓勵中醫專業技術人員多點執業。盡管在放開中醫藥的背后一直都有質疑的聲音,中醫藥品注冊、醫師資質、診所開設等政策仍堅持走在了現代醫學的前面,形成對中醫藥發展的強支撐。

市場端,經過開放與規范發展,中醫就診已經構成我國醫療服務供給側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中醫診療人數逐年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達9.16%。另一方面,中醫診療人數在就醫總人數中的占比也呈現上升趨勢。
快問中醫的聯合創始人曾裕雅是學中醫藥的科班出生,畢業后卻做起了處方藥銷售的工作。創辦快問中醫之前,曾裕雅已經在葛蘭素史克和阿斯利康從事區域管理。多年在市場打拼,曾裕雅練就了敏銳的洞察力。對于首次回歸“老本行”,他的解釋簡潔而理性:第一,中醫診斷無需借助大量儀器,輕醫療模式便于復制;第二,從中醫切入可避開全科平臺巨頭競爭。
“當然,我對中醫的療效深信不疑?!被A理論及醫藥行業經驗的積累讓曾裕雅能夠更客觀地理解中醫。2015年,曾裕雅找來曾在騰訊做研發總監的王速瑜,開始做起了互聯網中醫院??靻栔嗅t將線上問診、遠程接診、處方審核、核準發藥等環節一氣呵成,實現共享名中醫。
“我們希望通過幫助名醫構建線上線下工作室,打造醫生品牌,讓名醫成為商業主體。”另一位創始人王速瑜說,“而且我們還去中介化,讓醫生與患者直接建立聯系?!?/p>
線上問診:患者關注快問中醫的微信公眾號,錄入個人基本信息后即可提問醫生。快問中醫接入“免費咨詢”“線上咨詢”“線下咨詢”“可申請”等不同服務類型的名中醫資源供患者選擇。
遠程接診:復診患者若選擇“免費咨詢”“線上咨詢”或“線下咨詢”服務,可以實時與醫生交流,醫生將遠程開具電子處方。具體金額根據不同級別的專家而定。而患者選擇“可申請”服務后,快問中醫則采取預付費的形式為患者聯系在平臺注冊的醫生,安排問診。
處方審核:電子處方完成后將傳送至后臺及品牌供應商中藥房藥師進行統一審核。
核準發藥:快問中醫選擇公立三甲醫院認可的品牌中藥廠作為供應商和配送方,發藥環節嚴格控制品質和時效。其中,同城當天送藥到位、省內兩天、國內2~3天。
不難發現,這些流程環環相扣,極大地方便了就診的患者。
在曾裕雅看來,打通互聯網中醫院全流程并不困難,難點在于對每個環節的把控,在名中醫、患者和平臺之間建立起信任。曾裕雅認為,中醫無法像西醫一樣做到近乎立竿見影,加上以互聯網醫院的形式輕資產運營,信任的基礎其實很薄弱。為此,曾裕雅和他的團隊圍繞打造“名醫IP”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
在用戶教育方面,快問中醫的用戶包括患者和專家。其中,患者端的年齡跨度為2歲至90歲,但其中30歲至60歲患者占比達90%,后者對互聯網工具的接受度和適應能力較高。對于年長和年幼的患者,將由家屬幫助完成操作。
用戶教育的難點在于專家端,快問中醫接入的醫生資源均為已經或即將從三甲醫院退休的老專家,對互聯網醫院形式缺乏天然的適應性。
曾裕雅和他的團隊就一對一拜訪老專家,手把手幫助他們使用智能終端,并不定期舉行集中交流會,保證快問中醫切實賦能名中醫,目前已經匯集了超過6000名經實名認證的老中醫。
在問診管理方面,曾裕雅強調,快問中醫從一開始就只做復診。“中醫初診雖然不需要儀器設備,但‘望、聞、問、切’缺一不可?!痹Q派钚?,精準診斷是療效的基礎??靻栔嗅t上線3年后,國家首次定調鼓勵互聯網醫院發展時就明確規定,互聯網醫院只能做復診,與曾裕雅一開始的設想不謀而合。
在只做復診的框架下,拳頭產品的設計其實是很受限制的。為此,快問中醫講問診的重心放在亞健康、疑難雜癥及慢病管理上,并進一步針對每個細分病種患者進行差異化問診和標準化服務。
“高診費、低藥價”是快問中醫的一個特色,患者每次支付的醫藥費用約400元,但其中用于購買名中醫服務的費用是公立醫院的2~3倍??靻栔嗅t通過壓縮藥品費用的方式讓醫生工作的內在價值得到激勵,調動醫生積極性的同時,并未增加患者就醫負擔。
在定期隨訪方面,據介紹,在快問中醫接診的10名患者中,有6人會選擇以付費形式就診,其中超過2人會產生復購。曾裕雅認為用戶轉化率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快問中醫的定期隨訪機制。
作為快問中醫的第二個特色,平臺醫生會在已經付費體驗過服務的用戶中建立定期隨訪目錄,由客服人員按時隨訪,并推出家庭私人醫生服務。此外,平臺會自動幫助醫生建立病例數據庫,記錄復診超過三次的患者。病例數據庫采用智能算法運作,會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及醫生的服務時效性進行有效的服務推薦。
目前,快問中醫平臺已經擁有超過100個月收入過萬元的“名醫IP”。
談到商業模式時,曾裕雅分享了快問中醫的第三個特色,即線上線下聯動。2015年12月,在快問中醫微信公眾號上線僅4個月之后,第一家名中醫共享工作室成立。
快問中醫的共享工作室以共享的形式激活閑置資源。據介紹,快問中醫共享工作室屬于中醫診所,旨在為醫患線下見面提供場景。但有別于普通中醫診所的是,前者沒有藥房、藥師、庫存,并且不做治療、不銷售藥品,以純輕資產的方式運營。到2017年3月,快問中醫已經成立了7家共享工作室。
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快問中醫完善了互聯網中醫院閉環,建立起以藥品銷售和診療服務供給為內核的清晰商業模式。2018年,快問中醫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
按照曾裕雅和團隊的計劃,未來快問中醫還將在三、四線城市對接超過10家公立醫院,將平臺注冊名中醫數量增加至20000名,擴張共享工作室至50家。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