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雷 劉周學 王朋
西方發達國家有兩種主流的勞資關系,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偏向資本方的模式,另一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偏向勞方的模式。
相比美國是資方比勞方占據絕對優勢,導致很大貧富差距,德國是有點泛利的社會主義模式。原因在于:美國的資方不但在政治上強勢,而且,巨大的勞動力市場和開放的移民政策也使得資金稀缺和勞動力供給相對過剩,在利益分配時自然導致天平倒向資方。德國則可以把原因追溯到兩次戰敗后——德國在一片廢墟上重建,政治上很難形成強權黨派和強權政府,經濟上需要全民參與,于是平衡的核心是利益分配偏向勞方,以發揮勞方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勞動效率,實現企業外延增長。
換言之,德國的模式相比美國顯然更均衡,而且德國政府、勞方和資方能達成共識:資方愿意讓渡一部分利益給勞方,最終勞資互利。德國企業參與本土及全球競爭,走的也不是人工成本控制路線,企業普遍視忠誠認真的員工為最大的競爭力,其次便是企業和員工之間的相互信任。也因此,德國普通上班族收入差距并不太大,加之較高的個人素質,德國人心態普遍平和,更關注工作本身。
德國一些企業依舊管HR部門叫做“人事處”,而非“人力資源部”。不同社會角色的收入差距也不會很大,是一個比較強調“社會性”的國家。與之相比,中國當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更多是學習美國式的人力資源體系,這一體系擅長把人分等級,讓人們看得到差距,這不僅容易導致沒有人愿意做基層工作,分配差距拉大,人更加容易物質化并感到不公平。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認為,把人稱為“資源”看似是對人的重視,其實是非常功利和實用主義的,把人等同于其他生產設備和資源,是貶低而非抬高了人。
談及德國勞資博弈,當然不得不說德國的工會,它以對雇主的嚴苛約束而聞名于世。在幫助工人提高工作技能方面,德國工會的反應速度不亞于雇主。各工會還通過工人理事會盡量兼顧雇主的需求,同時保證足夠高的標準化,以避免公司在其他公司員工之間進行分化。在這個意義上,工會其實也是在幫助企業面對新的全球競爭要求,比如高質量標準、更高客戶要求、員工經驗更豐富等。
德國勞資博弈模式的好處,其一是讓企業生產及經營團隊穩定。德國雖然不像日本一樣受“終生雇傭制”深刻影響,但是,普通產業工人的工作還是很穩定,跳槽的情況并不是很多,穩定的雇傭關系無疑有利于企業做長遠打算,而不必擔心員工隊伍大幅變動影響計劃執行;其二是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很強,真正把企業當成了自己的家,他們嚴謹認真、勤奮規范的工作,也是德國產品高質量的深層支撐。
反思中國當下的勞資關系現狀,是資方相比勞方占有絕對主導地位,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任其發展必然嚴重影響勞動生產率,尤其在高端產品和服務生產環節,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員工是不可能為企業帶來高附加值勞動成果的。放在國際背景來看,如今東南亞的越南、印度尼西亞、印度以及非洲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都要低于中國,我們的勞動力單位價格在喪失絕對優勢,未來趨勢是提升性價比(即綜合價值),這也要求企業在平衡勞資關系方面,值得好好借鑒德國企業利益分配讓渡以及對員工的人文關懷。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