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海
書名:《市場如何形成》
作者:黃國信
出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時間:2018年3月
“市場”是個奇妙的存在,充斥著各種聲音、味道和色彩。大家在市場里尋尋覓覓,討價還價,一片喧囂熱鬧。不論是小市場、大型批發市場、專門市場,還是網絡電商市場,以及更為復雜的金融市場,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已無法離開這些“市場”,它深深地嵌入了我們的生活、肌體和生命。
但是大部分人并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人們習以為常的“市場”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究竟是如亞當·斯密所言,是天然形成的;還是如社會學家們說,是根植于社會中“制造”出來的?本書從此問題著手,在前一部分論述了市場形成的集中理論,有古典經濟理論、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市場嵌入理論等。作者敏銳地洞察了“市場”在各家論述中的不同涵義。
如,“看不見的手”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行為準則。他們認為,人類的經濟行為不應該被政府過多干預,人們的經濟決策應該交由產權所有者依據相關信息來確定,而這個相關信息只能來源于市場。唯有市場才能調節經濟體系的運行,市場以“看不見的手”的形式發揮其巨大作用。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描述了不同學派關于市場如何形成的理論。在此基礎之上,巧妙切入到他對于清朝私鹽市場的研究,并希望通過此案例來解析中國市場是如何形成的。
清朝的時候,在湖南和廣東的交界處衡州雖然屬于用淮鹽的地方,但是卻有大量的粵鹽進入,前者屬于官方規定的官鹽,后者是私鹽。作者進行了一系列調研分析認為,衡州之所以有大量私鹽進入,是因為廣東的某商人串通湖南的某官員(這兩個人是同鄉關系),由于倒賣私鹽有利可圖,使得大量粵鹽進入衡州。作者以此案例來說明,中國這種傳統私人市場的形成是在官方制度下形成的,是對官方已有市場的路徑依賴,它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根植于中國的這種關系網絡和已有制度。這個案例證明了一些社會學家的觀點,即“市場嵌入社會”。換句話說,市場不是自發就能形成的,需要官方成熟的銷售渠道。作者認為中國傳統市場的形成模式便是基于傳統文化體系的人際關系網絡和國家干預的制度結構,二者合力,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所有經驗事實,尤其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都被抽象化,成為無具象事實甚至數字,從而留下了大量需要在歷史場景中得到落實和豐富的課題。歷史學處理的則是鮮活的人和事。本書試圖通過鮮活的人和事,對話古典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深入討論市場從抽象邏輯上的形成到具體運作之間,還需要人們哪些具體的行為與活動,如市場信息如何獲取、群體或者組織如何運作、價格機制之下潛在市場如何開拓為現實市場、交易成本如何降低等要素,從實質上豐富并調整經濟學市場形成理論的某些結論。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