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作為網球大滿貫穿線中國第一人(澳網)、里約奧運會穿線師,王凱以Yonex穿線團隊講師的身份,在穿線師&店長培訓課上解答了一些羽毛球穿線師學員的提問。小編嘗試編輯成文,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一些羽毛球裝備行業的前沿知識。
現在中國穿線師在國際上的地位怎么樣?
王凱:近年來,中國穿線師的地位算是越來越高,超越國外同行是遲早的事情,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做到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球拍與穿線機都在中國生產,產地優勢帶來了上游信息透明化的好處。因為我們中國的穿線師有機會到上游的生產線上去學習與了解情況,當你知道球拍與穿線機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后,你就有機會把球拍與穿線機的這種原生優勢先天潛能,在后天穿線的過程中更加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所以很容易超越國外那些還在“黑暗中摸索”的同行。
為什么大家都覺得現在的網羽市場越來越難做?
王凱:有這種感受,只能證明他前面容易做的時候賺取了不正當的利潤,他們正在經歷一個把錢還回去的過程,這個價值觀就像萬科說“超過25%利潤的不做”一樣。如果有興趣,你可以了解一下王石是怎么說的。這個行業如果經歷充分競爭后,應該會像我國香港地區的網羽市場一樣,只有靠優質、可持續的服務才能賺到錢,靠信息不對稱,都是不可能,也是不道德的事情。
平衡點這個參數這么重要,為什么大品牌的球拍都不明顯標注出來給消費者參考?
王凱:因為平衡點在生產過程中只是一個理論值,產品不是工藝品,也不屬軍工級。為了方便批量生產,允許存在一定的公差,只要最終產品整體標準是在可控范圍內,平衡點波動就是可接受的。換句話說,如果要求平衡點不動,那只能讓球拍的重量等參數在更大范圍內波動,這反而會讓最終產品更容易失控。
業余愛好者為了追星,使用球星手上的同款專業拍,你認為可以嗎?
王凱: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沒有不可以。以馬拉松鞋為例子,我發現一個怪現象,就是越專業的鞋反而越便宜,因為此類鞋最大的成本在避震環節。越專業的運動員,越靠自身的肌肉與技術去避震,越不靠球鞋上面附加的材料;而越業余,避震的材料就要用得越多越好,反而越貴。說回球拍,你可能并沒有球星的肌肉力量與技術級別。當你用他同款的球拍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他可以靠自己主動發力,你如果只能靠球拍被動發力,越是這種情況,就最好越不要硬扛。
個人穿線,與進入團隊里面穿線,最大的區別在哪里?或者說個人穿線師想加入團隊,你覺得最大的挑戰在哪里?
王凱:個人穿線,你可以有屬于自己的特色,可以面向不同的人穿出不一樣的效果。而團隊穿線,一致性最重要,也就是標準化。要讓球星感覺不出你與團隊里其他人穿的之間的區別,你們的團隊才算成功。否則只能算是個人臨時拼湊的團伙,屬于草頭班子。只有形成有效合作的團隊,你才有可能應付高強度而且復雜多變的賽事穿線。
為什么有時候會覺得球拍越打手感越肉,沒有剛開始用的時候出球那么干脆?
王凱:因為在一定時間的擊打與一定次數的穿線后,球拍的碳素結構松弛了,材料的剛性疲勞了,這些都是屬于肉眼不可見的結構性損傷。其實,碳素材料在這一點上也是有進步的,越新的球拍越不用太擔心這一點。當然,球拍如果經歷過不標準的暴力穿線,產生提前損耗,則另當別論。專業隊員由于穿線磅數與擊打頻率都非常高,所以他們的球拍往往不會使用太長時間就要更換全新。業余的擔心這一點,則經常屬于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