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義
很多人好奇,明朝嘉靖20年不早朝、萬歷皇帝30年不早朝,為何國家不亂呢?
唐宋的早朝
早朝,又稱朝會,最早源于諸侯朝天子。漢代自漢宣帝始實行五日一朝的常朝制度,三國時沿襲之。此后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朝會制度,但都有區別。
唐代真正每日早朝的只有少數級別高的官員。時間也不是很早,通常為早上7點到8點左右,這個時間是唐代規定官員上班辦公的時間。有一種是朔望朝參。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只到了每月這兩個日子,殿上才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在監察御史的帶領下,群官按品級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儀唱贊下行再拜之禮。最具儀式感的是元日和冬至日舉辦的大朝會,最隆重。宋代承襲唐代此制。
明代初期每日早朝
真正的百官每日早朝是明代朱元璋的創制。據《大明會典》記載:明朝時期的早朝,“昧爽而朝”,大臣必須午夜起床,凌晨3點,大臣要準時到達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凌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百官依次魚貫而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這個過程當中,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通常,皇帝駕臨太和門或太和殿,此時百官行一跪三叩首禮。四品以上的官員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復。
朱元璋時期,早朝有著十分嚴格的禮節。
早朝最重要的環節,即“奏事”。各大官員奏事之先,皆預先咳一聲,文武兩班之中,不約而同,聲震如雷,俗私謂之“打掃”。然后從班列末尾行至御前跪奏,完畢即復位。奏事不用口語,而是大聲朗讀本章。
這種早朝,即便遇到惡劣天氣也不停止,如果遇雨雪,皇帝特許可以穿雨衣。
票擬制度
明朝的早朝到英宗后發生大變,英宗年幼,只逢三、六、九早朝;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以后,皇帝凡三十余年不視常朝,早朝完全廢止。
明朝自宣宗起,開始命大臣“條旨”,形成一個新的制度——票擬制度。
所謂票擬制度,即大臣的章疏由司禮監收進,經御覽后發內閣擬票(擬出處理意見),再經御筆或司禮太監按閣票朱筆批紅(批答)后發出施行。這種制度大大簡化了政事處理的工作量,使皇帝也從繁瑣的禮儀中解放出來,自由度大大增加,而且處理政務也比在早朝時當即做出處理決定要審慎許多,因此,入清以后,票擬制度得以繼續實行。
很多人奇怪,明朝嘉靖萬歷二朝數十年不早朝,為何朝政不受影響?其原因在此。即便不早朝,皇帝并沒有失去對朝政的控制,只不過由明改暗。正因為內有司禮監、外有內閣的輔政體制形成,故“有臣無君,朝廷得以不亂,朝參照常進行”。以明代萬歷年間為例,萬歷十五年以后與以前的朝政并沒有什么區別。賑濟荒災、整頓吏治、平定叛亂、治理河道、發展經濟、對外交往等工作,一個也沒有少,絲毫也看不出皇帝怠政的樣子。因此,從此君王不早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摘自《歷史只露半張臉》 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