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們,很少經歷“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的童年了。如今,他們的校外生活多是被作業和課外班占據。8月20日,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兒童參與課外班日常化,課外班已成為校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上學日,平均每個兒童的校外生活時間分配中,花費時間最多的類別是做作業,占時87.85分鐘(近一個半小時)。讓越來越多的家庭進入到被課外班裹挾的競爭中,而“影子教育”(課外培訓),使孩子們的童年負擔越來越重。
《報告》顯示,兒童上學日參與“學科輔導”的占比最高,為66.5%,其他依次為“文藝特長”(58.2%)、“體育特長”(53.9%)、“科技興趣”(35.7%),在周末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暑假期間,“學科輔導類”的課時仍然最多,平均為15個課時,其次為“體育特長類”,平均12個課時,而文藝類和科技興趣類則分別為10個課時和6個課時。《報告》指出,從課外班參與目的上看,報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除提高成績(44.39%)之外,掌握知識(32.83%)、掌握學習方法(21.00%)、培養學習習慣(17.81%)、先學有優勢(10.58%)等目的也被選擇。從某種層面來講,中國家庭對于課外班的熱衷,也是一種“劇場效應”。越來越壯大的“課外班大軍”,最終讓本不愿意參加的人也被“綁架”參與其中。
?“吃了苦中苦,成了木頭人”,一個小學生用這樣一個警醒人心的題目,在一家少兒論壇上陳述了自己的生活窘況,引發了熱議。這個小學生名叫趙焜琨,就讀于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伏牛路小學。趙焜琨說:“我和身邊的同學,吃的玩的用的什么都不缺,但是缺少童年的自由和快樂,我們已經成了只會完成各項指令的木頭人了。”
?對目前的生活現狀非常不滿,趙焜琨說這是絕大部分同齡人的心聲。雙休日和假期成了他們的作業周和課外輔導高峰期。以趙焜琨為例,平時,他早上六點半起床開始背誦20分鐘的英語單詞,下午四點半放學寫兩個小時的作業,然后是每周數次的各種課外輔導班;雙休日除了學校的各種作業,還有許多課外的英語、作文、奧數輔導班,只有半天玩的時間;放長假時,各種輔導班會安排得應有盡有。趙焜琨說:“哪里是黃金周啊,是魔鬼訓練周吧!”
近日,廈門張女士一家找到走失兩天的兒子后喜極而泣。張女士說,讀五年級的兒子東東(化名)因為爸爸布置的作業太多和課外班壓力太大,離家出走兩天,幸虧東東就讀的江頭中心小學校長在路上發現了他。東東說,作業太多,太累了。雖然孩子找到了,但造成孩子出走的幕后原因卻值得家長們深思。
?陳女士供職于福州某外企,丈夫在一家國企工作。女兒今年6周歲,從剛會爬開始就進入早教班,先后上過繪畫班、英語班、語訓班、鋼琴班、古箏班、模特班、舞蹈班、右腦開發班……每年興趣班學費都在3萬元左右。陳女士雖然收入還算可觀,可每年也存不了多少錢。教育成本太高了,加上生活成本也高,存錢很難。記者調查發現,在福州,類似陳女士這種一年為孩子上興趣班花費數萬元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對于大多數年均收入十多萬元的普通工薪家庭而言,一年數萬元的教育支出還真“吃不消”。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何玲認為,“家長不是不知道要素質教育,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而是隨著孩子年紀增加,學習負擔加重,考試壓力增加了。校外培訓大量擠壓了兒童校外自由活動時間,使得兒童的視力和健康都會受到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