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87年的華為,從代理香港公司產品起家,逐漸開始自主開發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通過單一產品的持續開發與生產,用“農村包圍城市”的銷售策略,以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搶占市場,公司規模不斷擴大。
“‘走出去’是為了活下去!”華為副董事長郭平曾在2012年的一次會議上這樣解釋華為“走出去”的內在動力。1998年,華為“走出去”的首選市場就是俄羅斯。那時候海外電信市場競爭激烈,最初的幾年異常艱辛,幾乎沒有什么回報,但華為堅持了下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為華為帶來了機遇——當時所有的西方公司都撤走了,堅守的華為獲得了市場,也拿到了在俄羅斯的第一單合同,約16億美元。
這一階段,華為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依然采用“農村包圍城市”戰略,選擇從發展中國家開始做起,以低成本戰略,逐步將產品打入到發達國家市場。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曾說過,在全球電信投資里,大約30%在北美,30%在歐洲,“面對巨大的市場,如果不盡快使我們產品全球覆蓋,那就是投資的浪費、機會的浪費。”
于是,華為開始尋求打入歐美市場的機會,首先從通過各地苛刻的認證開始。郭平清楚地記得,2003年,華為打算進入歐美市場,第一站就是英國,但必須接受英國電信(BT)的認證,沒想到這一過程歷時近兩年,甚至嚴苛到連華為供應商宿舍的生活環境,認證主管都要親自去看一下,“因為這是BT的社會責任”。
2005年,華為成為BT首選的21世紀網絡供應商,為BT的21世紀網絡提供多業務網絡接入部件和傳輸設備。而在此前一年,華為已經實現在歐洲的首次重大突破,獲得荷蘭運營商Telfort價值超過2500萬美元的合同。
“國際化的過程,意味著你的一切商業活動都要按照國際規則來進行,要按照國際化的要求來完善內部體系的建設,在規則上一定要遵守客戶認證的要求。”郭平表示,在整個過程中為客戶創造價值,是華為國際化得以成功的根本。2005年,華為的海外合同銷售額首次超過國內合同銷售額。
根據華為2017年年報,目前華為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2017年,華為銷售收入實現6036.21億元,其中,受益于企業業務數字化轉型加速和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提升,歐洲、中東、非洲地區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1638.54億元,同比增長4.7%;亞太地區實現銷售收入744.27億元,同比增長10.3%。只有美洲區域受拉丁美洲運營商業務市場投資周期波動影響,銷售收入有所下滑,為人民幣392.85億元。
根據華為官網信息,目前,華為在全球有60個分支機構,其中非洲4個,亞太地區14個,歐洲24個,拉丁美洲8個,中東8個,北美2個。除了分支機構外,華為還在世界各地建立研發中心。目前,華為在全球有36個聯合創新中心,研究院(所/室)有14個。
任正非曾在一次采訪中將華為定位為一家“全球企業”,因為“超過70%的員工來自當地”。截至2017年年底,華為員工約18萬名,員工國籍超過160個。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專家委員會專家吳曉波介紹:華為是中國最早實行“合規經營”的公司之一,在全球各地與當地的法律法規制度有著嚴密的遵從體系和制度化的管理。
然而,就這樣一個遵從當地法規、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的中國企業,目前正面臨著被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圍剿”的命運。
盡管很早就開始在美國設立研究中心和分支機構,但華為一直沒能真正進入美國市場。2018年4月,華為本欲憑借mate10系列手機進入美國市場,卻因“中興事件”不得不暫時擱置。借由“中興事件”,美國運營商拒絕了與華為的合作,甚至宣稱華為手機存在“安全”問題。
5個月后,即2018年9月,華為子公司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推出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80,主要用于華為手機。這一只給“自家用”的麒麟芯片一經發布,便引起強烈關注。此前,華為的手機芯片供應商主要是美國的高通和中國臺灣的聯發科。
在清華大學全球產業4.5研究院副院長、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主任朱恒源看來,在集成電路(IC)領域,長久以來,以美國為主導,建立了一套基于集成芯片技術本身形成的商業制度體系,對這套知識產權設計和封裝,通過專利費的形式分享收益,從歐洲到東亞,甚至是中國臺灣,這套規則都受到完全的遵從,已經形成一套利益平衡機制。而華為顯然是打破了這種多年來被發達國家公司維護的利益平衡。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華為動的奶酪不光是IC領域,更是未來有著巨大發展空間的5G。隨著5G時代的到來,各國展開激烈的競爭,其中中國和美國的競爭最為激烈。
2018年5月,在3GPP主辦的5G標準投票會議上,全球通訊企業對于未來5G使用的技術進行投票,其中分為長碼、短碼、控制碼三個環節。競爭者主要是華為的Polar短碼技術和高通的LDPC長碼技術。最終,華為以一票之差出局,這就意味著,中國企業依舊需要付給高通大量的專利費。但經此一役,華為在未來的5G時代,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目前,華為已與二十多個國家的企業簽署了5G商用合約。
這正是美國所擔憂的。此前,美國提出禁止華為產品在“五眼情報聯盟”之間使用,特別是五眼情報共享網絡。作為“五眼情報聯盟”成員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已經禁止華為進入其5G網絡。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很早就和華為開展合作的英國,以及和華為一直合作良好的加拿大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吳曉波認為,某些西方國家出于其某些方面的共同利益而對中國企業采取競爭手段上的“逆全球化”措施,是違背了它們在長期的優勢期中所一直標榜的“自由競爭”原則,不利于全球利益的最大化。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總第8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