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世俠
1923年3月,年僅19歲的鄧小平毅然決然離開了法國夏萊特市的哈金森橡膠廠,因為他有了“更好的工作”。據他本人回憶,主要是在共產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有了參加革命組織的要求。同年6月,鄧小平離開夏萊特市前往巴黎,加入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開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油印歲月”。
此時,鄧小平一邊在巴黎的工廠做雜工,一邊在旅歐共青團執行委員會工作。1923年底,因執委會書記部缺人,鄧小平被派往書記部工作,主要任務便是參與編輯機關刊物《少年》。除了輪流編輯外,鄧小平還承擔了《少年》的刻寫蠟版、油印及裝訂等工作。
不久,隨著國內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國共兩黨建立統一戰線。為配合國內形勢,1924年2月1日,《少年》改名《赤光》。
《赤光》為半月刊,16開本,每期10多頁,印數較《少年》多,發行范圍也更廣泛,編輯工作更加繁忙。鄧小平通常是白天做工,晚上下工后立即趕到編輯部,把周恩來寫好或編輯好的稿件刻在蠟紙上,再用一臺簡陋的印刷機印好,裝訂起來。為了保證及時出版,通常是周恩來寫好或修改完文章,鄧小平就立即刻寫、印制,餓了就吃幾塊羊角面包,渴了就喝點自來水。鄧小平刻的字工整大方,油印和裝訂簡潔美觀,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油印博士”。
1924年7月,在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五次代表大會上,鄧小平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除負責抄寫、油印外,還管理財務。但鄧小平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赤光》上,只是角色發生了轉變,除刻寫、油印外,他開始撰寫文章。據鄧小平后來回憶,他在《赤光》上寫了不少文章,用幾個名字發表,主要宣傳國民革命,同時與國民黨右派和國家主義派論戰。
1929年9月初,鄧小平到達南寧后,化名“鄧斌”。在廣西的革命斗爭中,鄧小平就很重視報刊的作用。10月初,為做好百色、隴州起義準備工作,鄧小平指示起義部隊先期派遣共產黨員佘惠、何建南帶領兵力分別進駐兩地,同時開始籌辦《右江日報》。當時,共產黨的活動是半公開的,《右江日報》也是半公開的。這是當時中共在起義前創辦出版的唯一一份報紙,擴大了黨在士兵和農民群眾中的影響,發動了部隊和群眾積極投身于革命工作。
1929年12月11日,在鄧小平、張云逸、雷經天等人的領導下,廣西警備第四大隊、教導隊和右江農民同時舉行了百色起義,組建了紅七軍。張云逸為紅七軍軍長,鄧小平為紅七軍政委兼廣西前敵委員會書記。《右江日報》也隨即成為紅七軍機關報。
1930年2月,由于遭到敵人的圍剿和封鎖,紅七軍撤離百色,《右江日報》也被迫停刊。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1931年2月,鄧小平與張云逸帶領紅七軍轉戰江西,在崇義縣建立紅色地方政權,發展武裝力量。他到達瑞金后,還指導創辦了中共瑞金縣委機關報《瑞金紅旗》。
1931年10月下旬,《瑞金紅旗》第1期正式出版,雖是當時中央蘇區眾多報刊的一種,但是與《上杭紅旗》《永定紅旗》等其他報刊不同的是,內容更加豐富、發行更為廣泛、出版時間更為持久。據資料顯示,《瑞金紅旗》有油印和石印兩個版本,下設“社論”“內外新聞”“擴大紅軍”“鐵錘”等板塊。
《紅星》是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的機關報。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后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就創辦了紅軍機關報《紅星》,并于當年12月11日出版了第1期。
1933年5月,在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的提議下,鄧小平被調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負責收集、匯報、起草文件等事務性工作。干了一段時間后,鄧小平提出想多做些實際工作的想法,總政治部把他分配到下屬的宣傳部當干事,除一般宣傳工作以外,還負責主編《紅星》報。
對鄧小平來說,多年積累的豐富辦報辦刊經驗,使他主編《紅星》時如魚得水、輕車熟路。當時編輯部就三五個人,鄧小平雖是主編,卻只有個技術性的助手,因此從稿件的采訪、編輯、排版到校對都需要他親自動手。
主編《紅星》報沒幾天,鄧小平就約毛澤東寫篇文章。當時毛澤東被“左”傾領導人排擠出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鬼都不上門”,可鄧小平頂住壓力,不畏打擊,毛澤東爽快地答應下來了。很快,《紅星》報就刊發了毛澤東署名“子任”的文章《吉安的占領》。文章總結了紅一軍團占領吉安的經驗教訓,引起很大反響。隨之,張聞天、周恩來、朱德等也先后被鄧小平約請為《紅星》報撰稿。到1933年底,《紅星》報的發行量已經達到了1.73萬多份。
鄧小平主編《紅星》報,共出版了70多期,在紅軍和廣大群眾中有很大影響。(摘自《湘潮》2018.9)